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要研究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曲律思想,评价明代万历年间的汤显祖与沈璟之间的争论,就必须对汤显祖曲律思想的形成根源有所认识。本文结合明中叶社会、文艺思潮、文人习性以及汤显祖的创作个性,对汤显祖曲律思想的成因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戏曲修辞理论,与诗论修辞、文论修辞、小说修辞一起,共同组成古代修辞理论的整体。这是我国修辞理论的四根重要支柱,理应都受到修辞学界的重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着眼于诗、文修辞,比较忽视戏曲和小说修辞。本文拟对明代王骥德著《曲律》在修辞学上的贡献作一定的探索,志在抛砖引玉,引起语文学界同行更多的关注。我国戏曲修辞理论萌芽于宋代,到了元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真正粗具规模的还是明代。明代涌现了一批戏曲理论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万历年间王骥德的《曲律》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3.
音律论是沈璟戏曲理论的核心内容.沈璟的戏曲音律论是针对因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曲调古调原腔发生变异而提出来的,他在[商调·二郎神]《论曲》散套中,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了严守曲律的主张,还对南北曲的一些具体音律如字声、句式、用韵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沈璟曲学的研究在文献考证整理、曲学思想研究、南曲谱研究、南曲韵选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基本研究材料不完全,对沈璟曲学内容中最重要的部份——曲律论、曲韵观的总结仍有所欠缺,这也直接导致对沈璟曲学整体思想的把握不够完整。  相似文献   

5.
王骥德<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剧学研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王骥德的戏剧创作,学界普遍认为成就不高,如徐朔方先生认为"王骥德的成就,戏曲不及他的清曲,创作不及他的<曲律>,"而遭到忽视.王骥德的<男王后>是戏曲中的奇葩,它为我们营构了一个由于性别越界而构成的异样的情欲世界,并且该剧可谓中国戏曲中最早涉及同性,异性,双性等多重性恋的杂剧.  相似文献   

6.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坛自李挚以后,一改以往文人墨客贱视小说、戏曲的局面,戏曲创作已走出俗文学的圈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创作、表演的日臻成熟,以及人们欣赏水准的提高。明中叶以后杂剧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继之而起的明传奇却得到迅猛的发展,传奇创作洋洋大观,各种流派争香斗艳。戏曲理论家也各树一帜,著名的“吴江”、“临川”论争。已涉及戏曲理论的许多根本问题,同时各自的合理因素与谬误的成分也暴露无遗。因此,在这种局面下总结产生的戏曲论著。具有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的优点,王骥德的《曲律》堪称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它是对戏曲理论世界所作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补阙”。到了清朝初期,传奇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戏曲理论相应得到发展。李渔在创作实践及舞台演出方面提出许多可贵意见,尤其在结构论方面的建树更为卓著,《闲情偶寄》开了戏曲结构论的新篇章,有着总结前者,启迪来者之功绩!  相似文献   

8.
王骥德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他的“本色”、“当行”曲论不仅提出了戏曲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采的要求 ,而且涵盖了戏曲艺术的其他创作规律 ,如戏曲内容、戏曲结构、戏曲表演等。其曲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时代、交游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沈璟《埋剑记》继承了唐代小说《吴保安》本事中的侠义精神,同时不拘泥于原有的故事框架进行了艺术创造。沈璟将吴地的豪侠事迹融入其戏曲传奇之中,这使戏曲情节增加了吴地的文化特征,也促进了其在吴江地区的传播。沈璟《埋剑记》的创作汲取了史传中豪侠的事迹以及咏侠诗的素材,使作品中充溢着坚贞不渝、重侠轻儒与移孝为忠的豪侠精神。同时,江湖文化与民间文化也对戏曲创作产生影响,使沈璟戏曲作品中的侠义精神具有新的时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我国戏曲理论繁荣发展的时期,论著极其丰富。其中,明代戏曲题材理论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总结了宋元两代戏曲创作题材所取得的成就,对明清两代戏曲创作题材以及清代以来题材理论的发展,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戏剧、曲艺的题材理论与创作题材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题材是作家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作为他所要描写的具体生活现象。描写什么样的对象、用什么作创作题材,对一部戏曲作品的创作来说,是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吕天成《曲品》记录了孙铲(月峰)对题材的重视。“我舅祖司…  相似文献   

11.
王骥德《曲律》是明代吴江派戏曲发展第二阶段的理论代表,论述剧作家主体、客观现实生活、剧作文本、表演家体现、观众欣赏接受等主客观因素兼顾的新体系的初步建构,风神标韵的戏曲艺术美范畴,风格论的阐释,戏曲艺术特性的强调,中和戏曲美学思想的操守。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创作家,他以文人兼商人的身份,把戏曲的娱乐性与教化作用相结合,其戏曲理论从结构、词采、音律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戏曲的商业性质。李渔的戏曲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和实践经验,具有独创性,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同时又是戏曲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导演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理论的宝贵遗产。要正确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价值,必须从李渔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谈起。  相似文献   

15.
明代剧坛上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之间,在文采与格律方面的对峙,围绕着“拗折天下人噪子”的争辩,实际上是美学理论及应用问题的论战。汤主内容,“宁词工而声不协”;沈讲形式,“守协律而词不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创作的“情入乡土,声出乡音”,树立了“乡土戏剧”的典范,为地方戏曲的发展作了先导。  相似文献   

16.
阮大铖是晚明一位善写喜剧的著名作家,其极富创作特色的《石巢四种》风靡大江南北。他深谙曲律、通晓舞台技艺,在蓄养家班不断演出的基础上,与当时著名艺人(彭天锡等)和戏曲鉴赏家(王思任、张岱等)密切交流合作,研艺赏曲,积极创新,为促进昆剧的普及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戏剧的繁荣,自明以来戏剧理论也日益发展起来了,戏剧的社会意义、音律、词采、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诸如钟嗣成的《录鬼薄》、徐渭的《南词叙录》、王骥德的《曲律》、李开先的《词谑》、凌濛初的《谭曲杂扎》等,这些论著均有独树之处。然而虽是珍贵,但终嫌太偏或太散。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借鉴吸收前人戏曲理论研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实际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戏曲领域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闲情偶寄》(主要是《词曲部》《演习部》)就是李渔戏曲生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再论汤沈之争及王骥德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沈之争是戏曲批评史上关于戏曲的文与律之关系最激烈的一次论争,汤显祖与沈璟围绕剧本内容与戏曲的音韵格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了论争,二者的理论主张互不相容。王骥德则将两家的主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纠正了他们的偏颇,提出了剧本内容与戏曲格律兼顾,即“必法与词两擅其极”的创作主张与辞、格俱妙的衡曲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