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中国家庭观念体系形成的特定历史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组织。从古及今,世界各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是人类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赖以确定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众所周知,人人都要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或与一定的家庭保持着联系。所以家庭生活是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新农村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免除农业税之后推动农村发展的新举措。本文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新农村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满足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和农村基本制度体系。作者指出,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中间组织发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加快农村的基本制度体系建设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来实现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管理一般:组织管理的四模式及两因素 人类社会是一部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地域性向世界历史演进并逐步展示其丰富内涵的历史。管理与人类社会共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便有了人类对自身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特定的视角看去也就是人类自身组织管理方式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所创关系的不断的挣脱和再挣脱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组织管理形式大体上经历了崇拜模式、统治模式、管理模式和领导模式四个阶段。崇拜模式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  相似文献   

5.
试论家庭人口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庭及其演变趋势家庭是以一定婚姻形式为条件而形成的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的结合体。家庭的产生与人类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出现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成为人们征服自然、保存自己和蕃衍后代的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了人类的真正“社会细胞”。家庭的历史是漫长的。在历史上,人类的家庭婚姻关系,经历了群婚制、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些婚姻家庭形式的出现与更替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那么,家庭形式的变化是否最终完结了呢?沒有。正如摩尔根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现在正处在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就要产生一个问题:这一形式在将来会不会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它正如过去的情形一样,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转引自《马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和人伦之源。家庭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是社会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保障。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家庭美德建设也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性关系的产物,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有什么样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婚姻和家庭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引起了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的变化。每一个民族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因此,对民主改革前德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家庭经营的变迁过程中,探讨家庭经营的主要优势、继续坚持家庭经营的重要意义和对策。一、从家庭经营的历史演变中看生产力的作用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完整意义的家庭必须是个体的。家庭经营,是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生产时期发展的社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是没有个体家庭的,更没有家庭经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吴同瑞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社会物质文明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历史,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断演进和提高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迄今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丰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发...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有一定婚姻和血缘关系,并共同生活、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在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中,多数情况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支柱,而且是家庭经济生活的支柱。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