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  相似文献   

2.
服饰包括人们穿戴的衣服和饰物,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同时服饰文化存在着历史的延续性和不同文化的共融性。与服饰文化相对应的服饰观念是思想、文化、历史、时代、心理、审美等诸要素的综合反映,在这些诸要素中思想又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它规定了服饰文化深层次的本质内涵,而宗教信仰是构成思想要素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们与服饰文化存在着必然而不可忽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审美潜在着生命的强力,人面对文学作品并进入鉴赏之际,就是把他的深度展开在审美对象中。在审美情态中,每个人完全是他自己,而且被他全部的审美经验充满着。但是,作为审美意识与经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必然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质。因此,审美者的审美个性乃是民族审美特性的呈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的特征,加以梳理,对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或许有抛砖引玉之义。一、内在美的追寻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形式,它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人化”的自然,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对象化,是人的个性的表征;文化愈发展和进步,人的个性也愈加自由和全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铸造着人。人的个性具有文化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 ,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 ,同时也凝聚和渗透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的深层理性意蕴。下面 ,我们便就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中国诗学的特殊关系等有关理论问题 ,谈谈个人的一得之见。一、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比德”审美现象 ,是将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颜色、文饰、佩饰及质料 ,通过中国诗学的“比、兴”手法 ,全面、系统地社会化、伦理化、审美化 ,使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物化审美形态。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这种普遍存在、突出表现的“比德”审美现象 ,不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没…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它不仅是具有护体和装饰功能的物品,更是一个民族独特深厚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最重要最直观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其背后却积淀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文化的、习俗的等诸多丰富文化意蕴,可以说民族服饰凝聚着本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民族集体记忆,并寄托着本民族的集体情  相似文献   

8.
信仰决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我认为,美的特质在干,它是一种为人所创造并为入而存在的现象。美的真正蕴含和人的本质具有本体意义上的高度同一性。人正是在创造和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永恒地创造着美。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创造和发展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正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人类创造着美。如果认为创造美的活动即是一种艺术或具有艺术性质活动的话,那么,可以说,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及精神生活活动都具有艺术的性质。当然,…  相似文献   

9.
一、关注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关注人、研究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一贯主张。因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①。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下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说: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②,又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③其二是马克思又把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喜剧不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喜剧人物基本的审美特征为以丑显美、炫丑为美。喜剧创作的重点是着眼于“假”,通过人物假的表演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真,从而揭示生活的底蕴,创造出特定的喜剧效果。而欣赏主体正是在对对象的以丑为美、炫丑为美的嘲笑和批判中自我观照、自我检查,完善自我人格;或批判否定对象并在对象的直观形式中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外显与体现的成果,是生命力延续的媒介。人通过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部分地实现着理想目标,在生命力延续过程中完成着一次次的蜕变。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同时就是文化活动的大量存在。历史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恃其感性的活动及在此基础上累积演化的一定的理知行为,寻求着选择着未来的切近或迢遥的路程。人类正在不断增强着的主体意识的支配导向下,去实践并改造经验对象(依次递进的人化自然),最终与动物界脱离,走向文明的历程,迈向文化的阶梯。从而,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动及其体系便构成了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时代的文化,有着因社会内容的变动所带来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差异,又有承启文化发展、蕴含传统的内涵。这其中,哲学信仰、价值取向构成时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发展的中心轴和结穴点,附着于具体文化内容的文化诸形式便依此变化发展,并规定着它的目标和位  相似文献   

12.
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种历史的目光,从根本的形而上层面考察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世界的内在深层关联,从而理解视觉文化之本质:当代视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必然的命运,其根本动力是人类通过视看将时间空间化从而降服时间、超越自身生存有限性的精神意向.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视觉精神在遭遇后现代空间性体验氛围后推动视觉媒介技术发展,造就了当代蔚为壮观的视觉文化景观.人类将世界转化成视觉图像加以把握,从本质上说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图像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伦理价值,即确证人的力量、满足人对于主体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自然美的本质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自然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它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它的基本前提和总体特征,就是自然人化本身。自然的人化与否,体现在它和人的关系上就是两者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对立。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当然谈不上人化。即使在人类社会的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技术和经验都非常贫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十分艰难,一时还难以将自然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受自然的统治。自然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的本质在精神层面的确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目的所在。大众是文化生成和消费的主体性力量,文化最终应以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而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逻辑取代了文化产品应有的审美逻辑,文化生产的目的被异化,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总体工人的格局下,作为个体的工人成了总体生产过程一个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部件,在其身体里蕴藏的“人的自然力”被非常片面地发展着、使用着,劳动失去了创造性。社会的蚂蚁化、个体的工蚁化,带来大众文化的“蚁众”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是为资本更好地麻痹工人、消解其反抗意识而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异化的深层动因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人是生产的主体,人内在的劳动潜能开发的程度直接关切着资本增殖的实现程度。资本驱动下的劳动异化将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的劳动行为本身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也不再是为人的,而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异己性的力量与人对立。当下人们文化需求的急剧扩张需要我们在文化生产领域发挥资本的工具性逻辑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16.
张雄撰文指出,文化自觉首先来自早期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它集中地表现为三种公理的确认:一是精神可以靠想象力来创造出与人的本能冲动相背离的种种愿望,以此来反叛大自然的规则;二是精神可以将对象世界脱离人的感官区域,并使它朝着内心化、持久化的方向发展,使它由单纯的感官对象变为人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7.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难题,自然美是以精神观照为前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与人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关注对象,是因为人从物性中看到了本质力量,是人的精神为自然美注入了永恒的魅力。从物性中发现精神,是审美的必然结果。用分类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发现美的不同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有了这一前提,才能在发掘其物性的基础上将自然人化,真正地领悟到蕴含在自然中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忠红 《中州学刊》2002,(4):111-113
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它促进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既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又完善了一个“化人”的世界。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概念的含义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在英文中是“。。ulture”,原意是耕作,通过耕种土地获得更多的食物,即对自然存在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存在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是文化的最初含义,也是文化含义最本质的方面。在文化最初的含义中包含着人类主动作用于自然界和自身脱离自然的存在状态这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存在物施加作用的深度、广度、强度越大,就有越来越多的自然存在物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变成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类也就越远离自然的生存方式,逐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文…  相似文献   

20.
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特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特点略论王友兴服饰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以求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它是人类应付特定自然环境的一种文化创造。服饰的产生及其特点,与人类所居住的自然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及生产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