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形势下的城市社会治安 ,必须更新观念 ,提出新的治安工作思路和方法。济南市  公安局构筑的治安防控大格局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建立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 ,贯彻科学布警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八十年代初期提出的,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它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一条正确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保障.因此,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针对高校公安保卫保构在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犯罪变化趋势对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形势的发展,犯罪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重视与加强对犯罪趋势的分析和研究,使我们的工作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切实掌握治理犯罪的主动权,扩大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指导思想,适应治安管理社会化要求而提出的治安工作原则。这项原则的含义就是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两个文明建设之中,把治安管理同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整治社会治安的责任。大庆市委、市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好“两谁”原则,近五年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的文件和规定29件,市委、市政府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  相似文献   

5.
周兴福 《兰州学刊》2004,(1):143-146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对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带动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已成为发展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成了近年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名词。目前 ,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活动方兴未艾 ,各地都在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着探索。那么 ,什么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呢 ?专家认为 ,社会…  相似文献   

6.
袁翀 《兰州学刊》2002,(5):68-6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针 ,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必须对其手段进行必要的研究 ,而最为关键的 ,则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矛盾与问题伴随着层出不穷,这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的完善就逐渐发挥其作用.北京市大榆树镇创新性地研究适合当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工程来实现其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到底还存在哪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当前还有两个难题:一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如何在行动上形成共识;二是怎样才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发挥其在综治工作中的作用。多年来,我们一讲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先强调的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全国工作的大局之一。省、地、县委也非常重视,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县委书记、县长对社会治安一直是抓住不放,各级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更是常抓不懈。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中央批转《京津沪穗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文件中提出的,即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行各业动员,公安司法专门机关同依靠广大群众相结合,打击犯罪同预防犯罪相结合,从政治、思想、纤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争取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的正确方针,也是我国预防犯罪的根本战略。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实践中,我国确定了群防群治。根据新时期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又提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而,给群防群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群防群治,在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中,充分发挥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其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群防群治的产生与发展群防群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我国基层社会治安问题的有效途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的。群防群治思路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早在195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审批第三次全国公安工作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除进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外,还进行了包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内的社会建设。通过对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思想的内容、局限性及其历史作用的探讨,可以为今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法律的视角,通过对目前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唯物史观视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总问题".如果说"资本统治"属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问题",那么,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国总问题".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们要有深邃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破解"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及失地后农民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如生存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不一而足.主要从国外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启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完善按照、补偿失地农民的制度,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保护失地农民的法律法规五个方面针对失地农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社会以“养生送死”为原则的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到人们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畅想,无不体现出社会保障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其运行,甚至影响着我们对西方社会保障政策的吸纳和改造。通过探索《孟子》中所蕴含的社会保障伦理思想,从中寻找一些智慧和启迪,以利于建设和完善我们今天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介乎温饱和现代化之间的过度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顺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利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就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而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现状,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本转变在农村转变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陈旧观念,多方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充实社会保障关键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较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养老内容及形式,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是家庭养老居于主要地位,社会养老非常脆弱,但是社会养老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伊始就相伴而生而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念的变迁,对于建立和健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整体性的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称谓问题、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及其特性、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