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孟浩然,均为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人们往往称之为王孟。唐代诗人,二人并称者甚多,如李杜、如高岑、如元白、如刘柳,比比皆是。人们将其相提并论,往往二人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或作品风格相近,或影响相当,但并非完全等同。王孟并称,也是如此。王维孟浩然虽同属山水田园诗派,但在描绘山水田园方面,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他们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我院汉文系一九七八级二班三位同学和三班几位同学在古典文学教研室老师们的热情指导下,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孟浩然诗歌和元代散曲的专题研究。盛唐诗人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作家,和王维并称王孟。他以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开拓了唐诗创作的题材,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但孟诗自时人五士源结集问世以来,千余年间,向无注释。这给孟诗的阅读欣赏和流传带来一定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和霍布斯都采用自然状态假说,都从自然权利和自然法概念开始其政治哲学的叙述,都主张社会契约论,但是他们在政体上的主张却大相径庭。如何理解他们学说中的这种观点分合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他们赋予自然权利和自然法概念的含义,讨论他们对自然状态的解释,揭示他们为摆脱自然状态提出的依据,阐释他们在权利转让以及政体主张方面的分歧。在比较其观点的过程中呈现其各自学说的隐秘走向。  相似文献   

4.
自然状态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出发点。自然状态学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权利观念的发展史。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各自赋予自然状态概念以不同的内涵,但都将自然状态视为一种人类的非政治的存在状态,认为人类最初生活于自然状态中,人类成立政治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权利。他们的自然状态概念其实都是一种思想实验或理论假设,这并不妨碍以之为前提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自然状态作为一种论证方式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们提出自然状态学说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上人类的原初状况,而是为了论证政治社会起源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王孟五律大体相似,然体格实有微别。二人五律都有“清”的特点,但王清而丽,孟清而淡;王“古律并行”,孟“以古行律”;“王可兼孟”,而“孟不能兼王”。王孟诗派亦分二脉,祖咏、綦毋潜、卢象等近王维,既宪章汉魏,亦兼法六朝,清空中杂以流丽;储光羲、常建、刘眘虚等近孟浩然,直承汉魏,清淡古雅。王孟诗派历来被推尊为五律正宗美学风范的代表,根本原因在于该派五律最为“得体”,最契合于五律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从禅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对于王孟诗派的影响着手讨论王孟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以禅入诗,诗中有禅,以禅喻诗,禅思与隐逸思想的契合,使王孟诗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人格、隐逸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而成为有唐一代审美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唐诗中,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派的主将.论成就论影响,孟不如王.但在当时,孟比王大十二岁,,比李白也大十二岁,比杜甫大二十三岁,并且比边塞派主要作家岑参、高适的年龄都大,创作活动比他们早,是开派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而且也颇得李、杜王维等大诗人的推崇尊敬.在当时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为人,过去的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学者,把他捧得很高,似乎他浑身‘静穆”,是标准的隐士、山人.其实这是不虞之誉,并非事实.而两“唐书”孟浩然传又极简略,更加给人以这种印象.本文试图对他的生平作一较详细的考察,希望还其本来面目,也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霍布斯与洛克:两种自然状态与两种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与洛克从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出发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体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生存;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和谐有序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享受人权。为摆脱自然状态,霍布斯设计了个人———主权者的契约模式,洛克设计了个人———社会———政府的契约模式,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社会,他们在政府目的、政府权力大小、个人权力大小以及政权形式上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9.
洛克(1632—1704年)与卢梭(1712—1778年)都是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重大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在政治学说上,他们都属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其理论体系包含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诸部分。从整个理论的发展来说,洛克是卢梭的前辈,对卢梭有一定的影响;从政治主张说,二人并不相同,洛克是自由主义者,卢  相似文献   

10.
王孟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素养,构成了他们诗歌的多重境界:清丽幽怨境界、浑厚雄奇境界、素朴宁静境界.但同是清丽幽怨。孟诗入世情深,王诗入世情浅;同为浑厚雄奇,孟诗偏于厚重,王诗偏于灵巧;同为素朴宁静,孟诗显热烈,王诗呈冷寂.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梭罗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不仅在作品中尽情地描写自然的美丽,而且在对自然的认知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即他们都认为:自然是一种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而他们的自然观可以成功地化解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严重对峙,实现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2.
卢梭在其政治理论中虽和近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假设,但是和他们不同的是,在卢梭的描述中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招致了广泛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对卢梭的误读,从卢梭的理论来看,自然状态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是照出现实社会罪恶的一面镜子,而不是历史存在。自然状态与未来社会本质上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于洪州禅的影响,唐代皎然等大历江南诗人的诗风与王孟诗派渐行渐远,他们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形成"万象由心出"的风格,体现了向元和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宋玉容貌俊美,体态闲雅,才华横溢,精于音律,善于辞令,是屈原之后楚辞写作的第一人,文学史上以"屈宋"并称。宋玉的总体文学成就虽然难与屈原比肩,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创作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如果说屈原之作是伟大的政治抒情诗,那么,宋玉之作则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从宋玉开始,中国文学开始了独立演进的漫长航程。  相似文献   

15.
<正>昔日,他们作为国家领导人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台前幕后,而随着政治生涯的结束,他们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他们,在卸任后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待遇又是怎样的呢……不论曾经是总统还是首相,他们也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生涯的结束,当他们卸下国家最高光环之后,一切都要回归曾经,不管他们之前有多么大的政治影响力,终究还是要在幕后继续生活下去。退休待遇是怎样的?美国总统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具光环色彩的职业,同  相似文献   

16.
“折衷”是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在屈宋并称问题上十分明显。《文心雕龙·辨骚》言“屈宋逸步,莫之能追”,第一次将屈原与宋玉并称。刘勰以“势”“理”为依据,在“擘肌分理”的基础上,指出屈宋足以并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作品形式上,屈原开创楚辞,宋玉开创楚赋,都是文体创新;思想内容上,在抒发怨情、叙述离别、描绘山水和叙述季节等方面,屈原和宋玉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刘勰提出的屈宋并称不仅重新揭示了宋玉的文学创作成就、确立了宋玉与屈原并立的文学史地位,还界定了辞、赋两种文体的分野。  相似文献   

17.
明中后期,随着启蒙思想的萌生,士人开始注意并接受荀子的思想。吕坤与荀子在思想理路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对"道"的认知上,他们都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原则,圣人对道不专私。在社会政治层面,儒者应当以圣人之理为宗,注重经世与社会事功,治国要讲究礼法并用。吕坤的这种社会政治观建立在"任自然"与"夺自然"的天人关系上,与荀子的"天人相分"与"制天命而用之"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是一位现代文学作家 ,也是一位陶渊明研究专家。他一生喜爱并从事陶渊明及其诗作的教学和研究 ,因而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其影响。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 ,他们都主要表现出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色 ;在写作题材方面 ,他们均善于以小见大 ,选择平凡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写作对象 ;在艺术技巧上 ,他们都有着善用白描 ,爱用叠字的特点。因此 ,两者明显存在着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卢梭的“自然状态”说是其政治哲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虽然“自然状态”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是这一学说却并非他的独创。在近代西方契约论思想家那里,确信存在过人类的“自然状态”几乎已成为共识,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等人都是“自然状态”说的著名代表,在他们的著述中,对国家及其合法性、天赋权利及其历史演变等问题的探讨,都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假说基础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自然状态”的假说之所以有意义,并不是因为它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个客观性来源,而是因为它为某种经验的或理性的国家观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但是,上述思想家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20.
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他们主要在忧国忠愤、典型植物意象、鲜明个性特点等方面将屈、陶并称;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