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提出以“人格本位”“能力本位”为基础创建高职教育“双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论述了“双本位”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特点、建构原则、基本思路。文章概括出“双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丽 《理论界》2008,(10):157-158
这些年来无论是媒体的平民意识的萌生,还是民生新闻的兴起,都代表着媒体变过去“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而这一转变意味着新闻传播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媒体的第一需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媒体的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情绪和第一要求作为媒体的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类”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并且是人完成了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人或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从群体水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当今时代是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这种以普遍个人为主体的格局在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和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矛盾、弊端。这预示着,今天人类面临的已是在充分发挥个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如何从个体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即向更高的第三形态自觉“类主体本位”方向发展的问题。虽然我国现实中还处于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但仍需要类理论去引导、规范人的发展方向。走向类化已不再是理论理想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现实的客观追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国际国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严重分歧,这影响了对创意产业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及相关产业实践的开展。从文化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产业本位的创意产业观、创意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三个方向对此进行梳理,深化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英国从立法制度确立了学校的命运掌握在学生手中 ,从教育市场化的视角把学生定位为教育的最基本“顾客”。学生本位发展这一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正是英国从学术研究和立法的角度对学校管理进行定位的具体反映。学生本位发展教育政策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服务制度与学校环境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徐峰 《北方论丛》2020,(1):57-66
长久以来,我国海商法中船货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是不平衡的,它更偏向承运人利益,并表现在船货双方权利义务总量不对等以及权利与义务不对应两个方面,形成海商法下的“正义”。《中国海商法》的相关条文有待补充与完善。回顾海商法发展史,从罗德—罗马法到国际商人法,从海牙—维斯比规则到鹿特丹规则,船货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历经了一条从货方“义务本位”发展至“权利义务本位”的发展道路。《中国海商法》的修改也应遵循这种精神,平衡船货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民法上的“正义”。  相似文献   

7.
再论语素本位原理--兼与潘文国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素本位原理揭示了人类语言共性的生成原理和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元素”和“细胞”。通过分析这“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我们能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各种语言的特点,有助于解决诸多语言学的难题。也是认知和沟通中西语言和文字最合适的“样本”和“桥梁”。认识语素概念的方法论的关键是要以语言为本位,而不是以文字为本位。  相似文献   

8.
公司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创造者 ,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原动力。通过对公司制度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公司制度的价值观基础从“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历史变迁 ,造就了现代公司制度的辉煌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甘强 《理论界》2007,3(5):157-159
经济法和社会法均将社会本住作为其法本位,这导致了二者关系的紧张,笔者从分析法本位概念的内涵入手,认为社会本位的特定含义是维护社会利益,并从社会利益的主体“社会”以及社会利益的“利益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社会本位观的并同。指出了经济法的社会观是经济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而社会法是社会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和部分社会观的兼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法的社会利益则着眼于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是一种从人本身解释世界的思想理念。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进程以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观是互为表里的。然而,人本哲学与人本经济学在本位观上存在着重大差异,前者强调个人本位,后者强调社会本位。通过两种学说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其间的差异;通过从“自我主体性”出发,又统一于主体与对象“互主体”的前提之下,并最终收敛于主体自身发展的价值尺度这样一个逻辑思维体系,再对主流经济学的个人本位与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社会本位观进行糅合与理论补正,可以形成人本经济学理论新思维;通过建基于人本经济学思维之上来表明其学术旗帜的独立性及其与主流经济学、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关联与正面对比,可以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所在。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所谓依法行政 ,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相似文献   

12.
章礼强  王成兵 《学术界》2006,8(6):36-42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建设走向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围绕“中国本位”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实际上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尝试。经过激烈的争论交锋 ,双方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趋同。并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 ,即用“现代化”(亦称近代化 )这个新概念逐步取代了“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这些偏狭的概念 ,而且都认为 ,中国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5.
陈德峰 《江汉论坛》2002,1(6):15-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群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的着眼点,揭示群体本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剖析其存在的理由,论述现代文化建设中应如  相似文献   

16.
<正> “诚”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目前学术界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据王夫之的具体论述.粗略地区分其对“诚”的不同哲学规定,探讨其“诚”论的逻辑结构。以就教于学术界的老师和同志们.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庸》最早从天、人、物三个方面对“诚”作出哲学和伦理学的规定.《中庸》而后,许多思想家都谈到“诚”,特别是在宋明哲学中,“诚”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被多方面地加以规定和论述.王夫之的“诚”论总结了前此“诚”论的发展而直接继承了张载。张载把“诚”规定为“实”,又释之为“有”,王夫之则把“实”和“有”结合起来规定“诚”。“实有”是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表现为一切以审美为标准,文学作品越具有审美价值,在文学史中就越有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以审美为本位,就意味着功利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学没有地位。我们承认文学的审美性,但同时又反对把审美唯一化、绝对化、本位化。金庸现在被奉为“大师”,并不是因为其特殊的武侠小说,而是因为其武侠小说特殊性所隐含的一般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权利本位是我国新时期法学领域最具引领性的法学理论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时期法学观念的变更和法学理论的更新。但权利本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变革过程。社会权利本位要求以社会上的所有人、每个人为本位,人人是主体、人人有权利。而要实现社会权利本位,就离不开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实现社会权利本位的基本要求,由此导致相应的法律发展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权利本位论。  相似文献   

19.
刍议先进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先进文化”为依托。反过来说,先进文化的发展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培养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严励 《社会科学》2003,(9):52-58
根据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 ,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 ,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本位型刑事政策是国家至上理念在惩罚犯罪中的表现形式。国家本位型刑事政策又可分为专制型刑事政策和极权型刑事政策。在国家至上理念的支配下 ,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不同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 ,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