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包公:历史与舞台章子仁一历史上的官吏经千百年光阴荏苒而盛名不衰者,非包公莫属。宋之以降,包公在社会中被定格的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典型,当归功于元杂剧以来舞台艺术对朝朝代代中国观众心灵的反复刺激。这是艺术杂取历史上清官的种种才智与品格,集中提炼并加...  相似文献   

2.
<正>"清心"就是清心寡欲,没有任何贪念,这是从政理政的根本。"直道",就是正道,也就是正确的理论和准则。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和准则,才是真正为自身的前程谋虑。包公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有关包公的传说不绝于耳,有关包公的戏剧久演不衰。不过,这些传说和戏剧似乎重点都在突出包公如何破案如神的情节,这一点和史书的记载大相径庭。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的名字叫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有关包公破案的故事,仅仅记录了一件。包  相似文献   

3.
热面孔     
《东西南北》2013,(24):8-9
梅德韦杰夫:将包公清廉事迹传到俄国 10月23日下午,包公祠迎来了一位尊贵客人——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参观包公像,了解包公生平……原定50分钟的行程延长到1个半小时,梅德韦杰夫听完讲解员介绍后说:“在俄罗斯,清廉官员同样得到人民爱戴。”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叫沈富宗的中国年轻人,远涉重洋,给罗马教皇、法国和英国的君王,带去了活生生的中国文化,以致令那些远在欧洲大陆而迫切想了解中国情况的西方人,得到了一次极为少有的与中国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因此,他或许是迄今为止在中西文化交往史的研究中,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其作用的一个重要人物。我们认为:由于沈富宗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一些西方上层人物欢迎的人物;因此,沈富宗的欧洲之行,应该具有更为普遍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起包公,几乎无人不知,尤其对他的不畏权势,执法不阿,印象极深。但从古时遗留下来的包公的许多奏议看,他对于用人问题,倒是颇有见识,论议很多,它可以使我们别开生面地看到包公这个为世人所不曾注意的侧面。包公在用人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最尖锐、最切中时弊的思想,是用人问题上的“四害”和为防止“四害”必须坚持的“五不”。关于用人“四害”问题,是包公在《论大臣形迹事》中,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和语气提出的。他首先肯定皇帝“孜孜求治”的愿望和情神,紧接着指出同这种主观愿望相反的实际:国弱民贫,时弊多  相似文献   

6.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由中央电视台主办,梳理一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感动事迹,把感动中国、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根据活动推选委员会成员意见、合作媒体推荐意见以及公众投票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获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分别是:卓琳、朱邦月、阿里帕·阿里马洪、沈浩、李灵、翟墨、陈玉蓉、张正祥、萨布利亚·坦贝肯、宋文骢,特别奖为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秉承打动人们心灵的一贯标准,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社会大众,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刘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清道光年间,以讨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世袭一等毅勇侯爵,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恶名昭著的人民起义的镇压者。但同时又因其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地位及作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  相似文献   

8.
刀尔登 《东西南北》2010,(12):20-21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刚严峭直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饬得一无破绽,里里外外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常识可知,人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2011,(6):74-75
2011年1月26日, 在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络传媒主办的“2010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中, 孙葆沽作为体育界唯一代表获奖。自17岁走上足球裁判员道路,28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修辞论美学这一新视角出发,重读《哦,香雪》这一在80年代前期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本文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铁凝小说本文中的具体修辞现象(包括人物塑造、叙述方式、乃至用词造句)同80年代前期中国以启蒙为主导的文化语境的复杂的互赖关系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香雪形象作为铁凝文化启蒙冲动的审美置换,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方式作为小说本文的主导叙述方式,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80年代启蒙文化的危机症候,从而使小说本文在90年代凸显出新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9月出版了魏义霞副教授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以下简称《透视》),这是一本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具有新见的力著,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哲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年虽然出现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但是这些论文和专著大都是对某个人物思想的具体研究,宏观性的综论不多.《透视》一书在全面论述中国近代哲学方面作出了第一次尝试,它打破了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只限于具体人物的思想界限,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哲学作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12.
邢振华 《唐都学刊》1997,13(3):33-34
邓小平义利观的价值导向功能邢振华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之辩”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真正把义利观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原则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两名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懂得的意思。义利观中的“...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时代女性”的形象,茅盾的周定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梅女士)是其中的突出者。说来也怪,除梅女士是《虹》的主要人物外,其他三人着笔并不很多。茅盾自己就曾说过,慧女士在《幻灭》中是作为静女士的陪衬人物出现的。孙舞阳在《动摇》中只第九章占居重要地位,其他各章着笔都不多。章秋柳在《追求》中倒是重要人物,但也可说与胡仲昭、张曼青机会均等。但作品一问世,这些人物就被人们刮目相看,今天仍为读者所重视。茅盾自已称这几个人物为“特异的女子”,大概正因为这“特异”才使她们得到如此厚遇,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创造是不宜平凡的。那末这些人物如何“特异”,有何意义,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张明任名誉主编,方克立、王其水任主编的四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哲学X一书,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人物志”,其他各卷即将陆续面世。本书的巨大学术价值在于: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堪称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史记”。自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6(卷上)以来,中国哲学史著作多以人物为纲。间或有以问题为纲的专著(如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川,但并不多见。以人物为纲这种主流体例,以及以问题为纲的体例,自有其价值和长处,但都不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中国哲学发展的全貌。本书编者取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而加以变…  相似文献   

15.
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中国古代史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在史书中设置了专传、合传、类传等传记形式,用以反映历史人物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并从不同侧面认识到他们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而阐述了评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意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受阻的行为——《昨夜的月亮》一种试读姚玉民《昨夜的月亮》是一篇心理小说,这就要求不仅把人物的外在行为,而且把人物的思想活动了作为一种语言事实记录在案,以备分析。换言之:在本文世界中延伸着两个层面:行动层和思想层,后者的丰富补充了前者的单薄,共同组成了...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近代翻译小说对言情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的翻译小说对民初的言情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它帮助当时中国正处在朦胧状态的对宗法制的反抗推向明确,开始显示独立的个性的人的存在,走向正视现实和反抗现实;其次是在人物塑造上,民初小说出现了恋爱的和尚、寡妇等崭新的人物,增加了人物的牺牲精神与忏悔意识,运用写实的方法描绘人物,改变了原先“才子佳人”模式;最后是在叙述方式上,民初小说改变传统叙事方式和结构,接受外来影响,促使小说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3,(20):68-70
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那段时期,对朱镕基本人、对上海,甚至对中国而言,都非常重要,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最微妙的一段时期。“左”、“右”之争重新困扰国人,“资”、“社”之辩,也拉扯着执掌权柄的政治人物。中国社会再一次面对向何处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本文分析,从民族(文化)与身份、语言(文化)与身份、性别(文化)与身份这三个方面,考察美籍华人女作家查建英、於梨华、谭爱梅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人——身处异国他乡的知识女性,在男/女,东/西两个世界之间特殊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对自我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的理解和阐释,由此说明,这两位作家精心构筑的小说世界,隐现了中国及其文化在遭遇西方文化时的困境,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她们小说中的人物便不再具有纯个人式的境遇。相反,这些人物的生命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确认,都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存在总体经验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小说故事,成为与中国有相似政治经济背景的第三世界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