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敏芳 《唐都学刊》2004,20(2):115-117
农民小康是中国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中之重。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民摆脱贫困是中国摆脱贫困的标志、农民生活的改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等观点 ,对解决 2 1世纪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农民就业、农村脱贫、农业发展 ,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到本世纪末我国广大人民生活要逐步实现小康,说到底是一个农民实现小康的问题。上海在全国属经济发达地区,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超出了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6倍和1.3倍,算不算提前实现了小康?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认为要比较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民小康生活,必须把人民生活改善量变的渐进性和质变的规定性作为衡量小康标准的核心,考虑到可能和实用,提出了一组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的变化作了大量实证考察分析。作者认为:(1)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实现小康;(2)上海农民可望在“八五”期间提前实现小康目标;(3)80年代农村住宅消费过度膨胀使农村长期分散居住的格局再次定型,给生活的继续改善和提高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因素,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最后,本文对9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作了比较具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实现小康目标,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如何发展,才能和全国人民共同步入小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笔者以为,贫困地区底子簿,条件差,奔小康相对艰难。因此,贫困地区在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农民增收。一、着力发展“三高”农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门路。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头脑中那种  相似文献   

4.
甘肃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吕胜利,宋秉芳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从目前来看,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是关键。因此,9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将围绕如何增加农民收益而展开。现在距离2000年还有6年时间。需要加...  相似文献   

5.
试论提高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玲 《唐都学刊》2004,20(4):155-158
中国 6 4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目前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账面上看是 3:1,实际差距可能已达到 6 :1。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同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等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这种不公正的体制已严重妨碍了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这是束缚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改变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状态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促使城乡共同富裕 ,实现全面小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文亮 《社科纵横》2014,(12):66-69
全面建成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山区贫困农民。本文从金融扶贫的角度提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扶贫环境、发展农村融资组织、开发扶贫金融产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创新扶贫融资方式等措施加快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7.
农村实现小康在“三步走”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浙江是全国提前实现农村小康的省份之一。作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有效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一个范例,浙江农村小康之路的成功探索,其意义已超出省区范围。本文试图对浙江经验的理论启示和超越小康的路经选择进行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在拨乱反正、恢复创伤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地一样,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农村经济改革。经过20年的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方向逐渐迈进。一、农民收入状况的显著特征分析黑龙江省1978—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变化情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从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6年的18年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总体上说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同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开端于1986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差别很大,在农村,农民根本没什么保障可言。与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菲  孙艺榕 《创新》2021,15(5):72-79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能力是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参与能力结构,从制度、组织、文化、意识和渠道五个维度探讨农民参与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从健全公众参与激励制度、支持农村环保组织发展、培育农村参与型治理文化、提高农民环境主体意识、发挥新媒体渠道优势等方面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菲  孙艺榕 《创新》2021,15(5):72-79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能力是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参与能力结构,从制度、组织、文化、意识和渠道五个维度探讨农民参与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从健全公众参与激励制度、支持农村环保组织发展、培育农村参与型治理文化、提高农民环境主体意识、发挥新媒体渠道优势等方面提升农民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跨世纪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戴元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了2000年达到小康的近期目标和2010年实现现代化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描绘了...  相似文献   

14.
乡镇干部是农村政治活动的组织者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导者,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充分发挥好乡镇干部的导向作用、推动作用、创新作用、沟通作用和调节作用,对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11,(5):10-11
协调发展 把农村常年病人托管工程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引起了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近几年来全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不断完善,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规模在不断扩大,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一批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的常年病人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因为他们的拖累,儿女无法外出务工,有的因病致贫和返贫,这些农村常年病人的家庭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脚步,影响到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怎样改善这部分人的生活现状,是农民群众当前迫切期待政府给予解决的民生问题。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革的背景下,农民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农民仍然更多地是依据执政业绩来决定是否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民对党在农村执政业绩的回顾性评价具有中央与基层、总体与具体、多数与少数相区别的特性,农民关注的领域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大多数农民对党在农村的执政业绩总体满意度较高,这表明党在农村执政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提升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权威,党中央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化水平,改革农村治理方式,切实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家庭收入、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土地征用等问题,形成乡镇政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共同参与管理的民主合作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成败的关键。政府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是公共财政的职能体现。从现实来看,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大责任主体其投入不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对农村社会保障认识存在误区;二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法律阙如。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及立法,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在《预算法》等法律中增加财政支持农保的相关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政府可从土地收益中提取农保资金;将投向“三农”的资金纳入《农民权益保护法》转化为农保资金;适时制定《社会保障税法》开征社会保障税;立法规范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保资金账户。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尤其对于张掖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农业大市来讲,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农民收入变化特征和构成因素入手,深入剖析了目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研究分析了农民增收的潜力与出路,并着重从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在农村,这一主体就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农民内部已分化为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这一变化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选择、确定精神文明建设具体目标模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群体的阶层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内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十年来整齐划一的人民公社社员群体已不复存在。如何概括农民群…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进入市场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作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既要全面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农民推向市场,又要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而有效地运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不是采取单纯的行政手段,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创造良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帮助、吸引农民自觉的进入市场。一、建立吸引农民进入市场的外部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脚踏实地解决好三个问题:1.建立区域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