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2.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  相似文献   

3.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4.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5.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6.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7.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总的趋势走向信息化、标准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姓名的英译应规范化,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推广《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采用“-”将双音名隔开,制定切实可行的《姓名法》或其他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1965年开始有了国际地名标准化会议,目的是推行单一罗马化,即不要在国际事务中一个地名有多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1975年我国应邀参加了联合国这个会议。参加的条件之一是要有个代表国家的地名权力机构。因此,由国家测绘总局、公安部、外交部、文字改革委员会、新华社于1977年报请国务院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不过,早在建国初期由于报纸、课本、地图上外国地名的译写存在分歧混乱,对各方面都带来工作上的困难;后来在展开全国测绘工作中,对于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部门对此都很重视。例如国家科委于1963年就已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成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索引1.索引的定义与类型。关于索引的定义,国内外有着不同的各种解释。如《美国遗产词典》定义为:"印刷著作人名、地名和主题的字顺排列表,并为每一项指明它所在的页码"。我国《辞海》中的定义是"将图书、报刊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书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名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第二次地名工作会议暨首届地名学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一百二十余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荒田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中国地名委员会八十多岁高龄的曾世英老先生给大会作了学术报告,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际桐和李汉杰二位同志也先后讲了话。省测绘局副局长、地名委员会副主任过庆增同志作了《关于辽宁省地名普查工作的基本总结》。会议讨论了《辽宁省近期地名工作安排要点》。在首届辽宁省地名学学术讨论会上,代表们广泛交流了各种学术见解,宣读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属于地名命名研究的有《谈谈中国地名的起源和演变》(熊树梅)、《新宾满语地名的特点及释义》(刘庆华)、《试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专名的命名特征》(乌广聚)、  相似文献   

12.
谢朓高祖辨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在考察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生平、家世时,往往提及其高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一九五六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五七年版、一九八二年版)、孟瑶《中国文学史》(台湾版)均称“谢朓高祖拔”。然而,查《廿四史传目引得》、《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无谢拔;《世说人名谱·陈国阳夏谢氏谱》亦无谢拔;甚至《晋书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见谢拔此人。今据《世说人名谱·陈郡阳夏谢氏谱》云:谢据子允,允子述,述子纬,纬子朓,则谢朓高祖实名谢据。沈约《宋书》卷五十二谓谢景仁“祖据,太傅安第二弟。”亦其证。然沈约以谢据为谢安之弟(伍叔傥《谢朓年谱》和今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均取此说)则误。《世说新语·文学》云:“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总角,新病起,体未堪,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迄今尚无人解读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说诸佛经》进行了译释,指出其译自汉文施护译本,夏译本《佛说诸佛经》对于地名和人名的翻译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的方式,与施护译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4.
3月23日,重庆市委办公厅以渝委办发[1992]8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确认重庆市有关学术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的通知。文件指出: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民政部、国家科委《关于委托中国科协对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类社会团体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  相似文献   

15.
“像”,“甲像乙”。“象”,“乙象甲”。究竟是“像”还是“象”?这两个常用字正面临使用上的大混乱。根据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的负责同志说:“像”与“象”的使用变化,应追到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中,把“像”与“象”合并了,“象”作为“好像”等意义上的“像”的简化字。“方案”规定,“像”字只在特殊情况下,如“人像”、“画像”的意义上才用。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发布了《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指出:“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像’不再作‘象’的…  相似文献   

16.
简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最近指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一时笔误,或由于传抄、刊刻之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人物错误。包括人名错讹、字号错讹、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沿用无误,毛宗岗却擅改为“翼德”。(二)地理错误。包括: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  相似文献   

17.
正派公道,就是为人要纯正,秉性要端正刚直,处事要公平合理,待人要不偏不倚.在组织人事工作中要正派公道,最主要的是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对待和处理干部问题,要因事而人,不能因人而事;要一视同仁,不能亲亲疏疏;要从党性原则出发,不能从派性原则出发.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在干部政策问题上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公道的不正派的作风.”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指出,“在干部工作中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198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在《通知》中再次强调:“必须  相似文献   

18.
释文诸说贺兰山地名释文,最早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卷四“灵州·保静县”条载:“贺兰山,在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交)马,北方呼(马交)为贺兰,故名。”即远眺峻山之色彩,犹如“(马交)马”,北方民族语称“(马交)”为“贺兰”,于是得名。自此许多史籍在解释贺兰山地名时,多采用此说。当今出版的一些辞书中仍沿用李吉甫之“(马交)马”说。如1931年商务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  相似文献   

19.
1984年11月1日至6日,在武汉首次召开了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会议是根据全国历史学规划小组建议,由《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汉论坛》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重点讨论了“历史与现实”、“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一、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讨论(一)怎样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志们指出,历史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的指出,这种联系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历史工作者是受当时社会关系和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中巧妙地插入地名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不胜枚举;西洋诗人也深谙地名之用,钱钟书《谈艺录》中曾论及此:“李特(H.READ)《诗态》复增广举柯尔律治In Xanadn did Kubla Khan及白朗宁Childe Rolande to the Dard Tower came等句,论之曰:‘此数论无深意而有妙趣,以其善用前代人名,外国地名,使读者悠然中生怀古之幽情,思志之逸致也。’余按神秘经验中,常有此事。”李特氏敏锐地抓住了地名人诗的文化内涵——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启思志之逸致,其功用非轻。不过这也给诗词的翻译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翻译中尽量传达出地名的独特意韵?本文拟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译例及评论,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