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就是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理由是道家道教也存在“与天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思想。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本质,来揭示其与当代和谐思想的“形同意不同”,主张对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还得辩证看待,合理取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苏轼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轼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轼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武术文化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均与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道教文化比其它文化更能表现武术的本质特征性 ,在思想深层次与技术深层次上、内功修炼体系上对中国武术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研究 ,揭示了中国武术文化与我国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纵观苏辙一生,以儒为宗,兼融释老,晚年作《老子解》,道家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苏辙与道教的因缘、人生观、政治观、修炼道术等四个方面。苏辙其人生于崇道重镇蜀地,且天性近道,仕宦生涯中以不为外物所役、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作为人生观。在政治上,苏辙将道家思想视作儒家思想的补充,认为其同样有治世之功用。在实践上,苏辙修行道教内丹术以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通过深入解析相关文献,并联系道教实践,发现《庄子》“齐”与“忘”的思想对道教重玄学义理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庄子》“缘督以为经”、“守一”、“养神”、“吹啕呼吸”、“熊经鸟申”的养生思想构成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来源;同时《庄子》的神鬼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对道教神灵世界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庄子》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源头,反映了道家与道教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9.
道教重玄学是一种兼有宗教和哲学双重身份的学说,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空前的影响。通过梳理成玄英《庄子疏·内篇疏》的一些思想及诠释方法,指出其对重玄学的重要贡献和对道教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陈国符是我国道教学研究的建立者,与前代学者根本不同的是,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方法,继承传统的考据学之长,对道教经典集成《道藏》、道教史、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道教实践方式之一的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等,穷毕生精力,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自觉运用新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坚持不懈地以求真精神揭示道教的内涵,是他取得研究成就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徐铉是宋初名臣,与道教关系密切。由于地域和政治的原因,徐铉与茅山上清道教颇有渊源。在思想上,徐铉的儒家立场是首要的,但道教理念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通过“教化”将二者调和统一。这种观念的形成既有儒家的因素,也有道教自身从唐以来的传统。道教理念对徐铉的影响,既体现在希求退隐的人生观上,也波及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道家源出史官 ,又有楚文化背景 ,所以能从旁观者角度审视西周宗教 ,提出自然天道观和哲学本体论 ;但在感性层面仍有与巫术思维结合的地方 ,这是后来道教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壸奥,所以他才到永历帝那里不久就心存隐退,并最后退居山林。船山于道家中最重庄子,受庄子任物自然、放达不羁的熏染,隐逸后更加洒落不拘、桀骜不驯。道教方术也是船山退居山林"爱身以全道"的重要方式。他向慕道士并同他们交往,既有同他们心灵的深契,也因此从道教医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至深至大,一生追求儒家的“仁爱”与人性的完美;同时,他又非常崇尚老子“复归于婴儿”的单纯简朴,羡慕庄子“邀游于无何有之乡”的潇洒与任性,所以他心灵的深处时时放飞着一份旷达、放任、自由的“士”的情怀。他把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的因子注入到儒家思想中,又以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来观照儒家思想,以现代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化思想补充儒学思想“仁”的内核,从而延伸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这使他的儒学思想不仅浸染上了浓郁的道家文化基因,而且具有了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6.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已成融合之势,释、道二学日益渗透于正统儒家思想中。王畿作为心学派王守仁的得意门生,其思想颇受老庄影响,特别是在本体论架构中,即关于对“道”的虚无性、自然性的继承和主体性思路的延伸方面流露出明显的道家痕迹。与此同时,王畿对老庄思想中不合儒家价值信念的地方予以了批判和改造,体现在功夫论中“自信良知”学说与老庄“绝圣弃智”观点的分道扬镳,及由此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态度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茅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北宋文人士大夫前来学道、隐居、观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茅山道士与北宋文人频繁交往,促进了当时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宗主修内丹、养生治心的教理恰好符合文人的生活需求,茅山宗成为对北宋文人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派别。茅山宗经典《真诰》与《黄庭经》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宗室词人奕绘喜欢阅读道教典籍、游览道观、与全真道士交往听其讲经论道,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诗词创作都深受全真教的影响。其"太素"之号、"天游阁"之室,正室去世后不再另娶,不重名利而喜好优游,重视精气神,追求清静之境,崇尚素朴之美等,都与全真教密切相关。奕绘信奉全真教与清代崇道之风有关,也与清朝贵族崇尚汉族传统文化、追求闲散人生有关,更与奕绘身体多病而希望通过修炼祛病强身、修心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籍虽一生笃信儒教,但他和僧人道士亦有较为频繁的交往,且有诗歌酬唱赠答。张籍晚年思想较为消沉,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甚至有服食丹药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