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舞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7-71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姚舞艳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7-71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齐清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清代官员俸禄微薄,正常的生活和政务活动主要靠养廉银维持,新疆官员亦如此。但是,由于新疆地处边陲、物价昂贵,官员养廉银的数额与内地同级官员相比不但高出许多,而且发放形式也有所区别:除对内地调入的官员主要发放全国通用的白银外,对本地少数民族官员和王公伯克则主要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奴等作养廉之用,另给少数只在当地使用的普尔铜钱作为补充。以上作法,为保障新疆官员的正常收入和开展政务活动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刚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长期以来,边塞诗仅以历代王朝陆地边境内外作为表现的主要地域,清中叶以来,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威胁的加剧和海疆边塞军民的奋起抗战,海疆边塞诗创作掀起高潮。本文论述了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海疆边塞诗的发展变化。并从作者队伍的扩大、内容题材的深化、艺术手法的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清代海疆边塞诗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着力阐述这些诗歌忠君意识的淡化、爱国思想的飞跃、悲愤风格的形成、客观叙述的偏重、长篇古体和大型组诗的运用等值得重视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中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
清朝定鼎中原后大量吸收中原传统的祭祀文化,并且保留了满族固有的祭祀特点,使其形成一整套祭祀制度。其中的大祭、中祭、群祭,包括:祭天地,祈谷,雩祭,祭太庙,祭社稷,祭孔子,祭天神,地祇,太岁,祭日月,祭历代帝王,祭先农,祭先蚕,祭关帝,祭文昌帝君,祭先医、贤良、昭忠等。堂子祭天包括:元旦拜天礼,出征凯旋拜天礼,月祭拜天礼,立杆大祭礼,浴佛祭天礼,马祭等。祭祖陵是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家祭包括:皇帝家祭,亲王世子、郡王家祭,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品官家祭,庶士家祭,庶人家祭等。 相似文献
6.
全秋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3):33-39
论文对清代荒诞剧的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概要而较为全面的论述。清代荒诞剧具有浓厚的幻灭与荒诞不经的时代特色。出现了大量古今同台和跨越时空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和以大型幻诞与梦幻形式为建构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齐清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条件,清代新疆税收办法与同期内地有很大不同。这些税收虽然对人民群众是一种沉重负担,但仍无补于新疆财政大局。究其原因,则是新疆经济实力较弱而统治机构又相对庞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F0003-F0003
清朝宗室辅国公载澜是清代流放新疆的身份最显赫的官员,1901年被革去爵职,流放到新疆乌鲁木齐。辛亥革命后,载澜携眷借道西伯利亚回东北老家,后病死于沈阳。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以前中越宗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岳武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76-80
清代以前中越关系之演变可概括为关系模糊时期、越南对中国的北属时期和越南对中国的依附时期三个历史时段。清代以前的中越关系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研究这一演变过程,对认识并正确处理好今天的中越关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1-7
在章太炎的学术史视野中,清代学术是被关注的重点。在回顾以经学为主体的清学史时,其所采的研究视角大体是公允、平实的,对各派学术、前辈大师的评价表现出近代学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时代因素又使得他的探究具有浓重的现实关怀意味。章太炎论述清学史的著述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对清学总体特征、流派分布、传承系统等问题进行讨论的通论和对一些清学具体问题或某些学者予以评论的专论。从时间上说,他是近代学者中最早系统阐释清学史者,其见解基本是原创性的,对后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雪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3):315-320
吏员是中国传统社会各级官署中的办事人员 ,也是官僚制组织的重要构成之一 ,吏员的选用、迁转与离职事关官僚组织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预设目标的实现。清代在吏员的任用制度上较前朝更为详备 ,但在录用、迁转和离役的实践中 ,其弊端却更为明显 ,表明清代吏员制度存在着更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白一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2)
自顺治元年至顺治三年,在京的仕清贰臣文人群体频繁举行唱和活动,并以社集标榜,已经有了文学社团的雏形。其唱和多为抒发对明朝故国的怀恋,抒写失节的痛苦和在异族治下为官的苦闷感,抒发南人仕北的思乡之情,纾解精神苦闷的寻欢作乐。贰臣士人们在此种同病相怜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模糊的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不缠足运动发展到清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士绅阶层利用话语权势,在宣传不缠足运动中不断完善不缠足的理论,以促进妇女的解放;官方也改变了以往的旁观态度,转而支持不缠足运动,对缠足历经由劝到劝、禁并重,再到以禁罚为主,有利地配合了民间的不缠足运动,官绅对缠足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不缠足运动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4.
清代州县衙署内部建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德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农厚兴趣,但对衙暑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器。监察制度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都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和特定的时代性,并在整个国家生活中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它的推行,为保障整个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起了较大的作用,成为整个国家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其体制的某些环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17.
白一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7-94
清初贰臣诗群在清初诗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诗风演变,在清代庙堂诗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程是:从第一阶段贰臣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等人具有深厚故国之思的变雅之音,到第二阶段贰臣诗人龚鼎孳等人所具有的黍离变雅与庙堂正雅诗风的混同交错状态,再到第三阶段贰臣诗人如王崇简、梁清标等人近于纯正的庙堂正雅诗风,逐步过渡到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朝新贵诗人纯粹的庙堂诗风。 相似文献
18.
王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77-79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 ,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种 ,清代官服在此基础上产生。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是在坚守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 ,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 ,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 ,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 ,其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考察清代官服对了解其时民俗与社会 ,以及衣、食、住、行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宋代令史是分布于三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的文吏,品秩不高,基本介乎官吏之间.令史的来源较为复杂,除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央朝臣等子弟亲属外,还有部分来源于地方文吏.与前代相较,宋代令史升迁较为容易,补官的现象比较常见.宋代令史的迁转途径很多,中央机构的主事令史、令史、书令史只要任职年满,勤恪无过,稍作考核,通过者即补为官.中央机构令史、书令史数量较多,其升迁又较易,除补充到中央机构外,还有一部分补充到地方各个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