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供给充分,生产的粮食除满足自身需求外,主要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粮食的省际调拨等任务。近年来,主销区对黑龙江省粮食的需求比较大,但粮食供应上存在品种缺口,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粮食消费与需求的变化,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以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05-1708年)江南太仓直隶州、松江府饥荒为对象,探讨当时的粮食价格涨跌、政府赈济措施及地方各种集团的应变之道,思考18世纪初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粮食供需的扩张和收缩、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于我国通过粮食贸易平衡国内粮食缺口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首先分析了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均收入、饮食结构、人口增速、粮食价格及生物能源的发展,决定了世界人均粮食需求的走势,而粮食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化肥密集度、土地开发程度、机械化程度和灌溉比例的影响。然后采用趋势外推和指数平滑等方法,在预测人均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人口司中等人口增速的假设,预测了2015-2050年全球粮食供给和需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粮食收益率期望增速降低,种植面积预期保持稳定,小麦和稻米人均需求预期稳定,玉米和大豆人均需求预期迅速上升,全球粮食供需预期基本平衡,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稻米和大豆将出现缺口。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粮食储备可以在年度生产和市场发生波动时平衡当年供应,控制粮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同样目标。尽管储备可以吸收生产和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保持供应和价格稳定;但是,它也可能延缓市场价格的信号作用,把本来不严重的短缺倾向积累成巨大的波动。例如,1999/2000年度到2005/2006年度世界粮食储备持续下降,虽然维持了5年—6年粮价稳定,但却可能触发了2007/2008年度更激烈的粮价上涨。因此,如果把供应不足的趋势当作生产的短期波动,并且用储备加以平衡,粮食储备的作用就可能走向原定目标的反面。同理,控制粮价也可能是今后粮价更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真的过剩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社会上出现了粮食过剩的舆论,有些看法甚至认为应该取消农业补贴,放开土地流转和耕地使用。针对当前的粮食供需平衡关系从以下4个方面重新展开分析和探讨:“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供需关系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供需关系的时空变化以及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认为中国粮食不仅没有过剩,而且存在巨大需求缺口,具体表现为功能性缺口、质量性缺口、增长速度缺口和结构性缺口。 目前普通认同的“紧平衡”是政府持续高强度扶持政策下的假性均衡,市场存在扭曲。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供与需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短期不平衡是恢复到长期相对平衡的必然过程,是当前粮食供需关系新常态。更重要的是,必须将保障“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不宜宣导“粮食过剩论”,否则容易导致政策失误和国家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1988—2017年粮食供给相关数据,设定一个动态评估标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粮食供给能力区域差距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供给能力区域差距明显,主产区粮食供给能力处于较高水平,非主产区变化不大;东部地区最差,中部地区优势日益明显,西部个别地区发展较快,但是整体速度缓慢;向中、西部加速聚集,向欠发达地区和非农业优势地区分散转移的趋势明显;差异造成粮食减产足以为1569万人,提供每年400kg/人的粮食,导致宏观粮食供给能力的降低;种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涉粮有效灌溉面积和机械总动力能够促进粮食供给能力的提升,涉粮化肥施用量和农村劳动力数量指标则呈负向效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初期①,我国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国内粮食市场和紧急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无能为力,在“不吃进口粮”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粮食进口②工作适时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成功解决了粮食进口的外汇短缺和进口粮源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了敏感的国际粮食援助,出色完成了我国在60年代初期意义深远的粮食进口工作.关键时刻的进口粮食在挽救人民生命,稳定粮食市场,缓解粮食危机和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和国家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粮食进口工作的实施也促进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双边贸易,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粮食物流通道指粮食流入和流出的渠道,它对于实现粮食产销地区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物流通道涉及到粮食生产基地、粮食购销、储运企业及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粮食物流组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等要素。顺畅的粮食物流通道需要在稳定粮食供给水平的同时,加强节点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粮食交易市场,壮大粮食物流组织,创建信息平台,实现粮食流动中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资源短缺但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点,因而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十分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借鉴。本文从阐述日本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及干预粮食流通管理的政策入手,提出日本在粮食生产与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主要针对社会民众而言)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性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各地抢米闹粮风潮的频发是这一时期粮食短缺的主要表现。乾隆政府对粮食短缺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官方控粮过多,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减少,酿酒、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对粮食短缺原因的探讨,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始和奠基的,20世纪初叶由列宁主义捍卫和开拓的,20世纪前中期由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1978年以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160年的发展史,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改良主义倾向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直因其改良主义倾向而受到指责,被认为是工人运动发展的歧路。但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来看,英国工人运动趋向改良主义完全是社会改良的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人运动走向改良主义是必然的趋势,它是工人运动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并非一条歧路。  相似文献   

14.
霍桑与“罗曼司”体裁观念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霍桑罗曼司与其文学再现模式、与美国 19世纪中叶的国家政治策略、与美国 19世纪中叶的通俗文学市场的关系问题 ,其次 ,霍桑的文学再现模式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市场的深层次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由于日本的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城市社会建立起来了。本文从幕藩体制、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等方面,探讨日本城市运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6.
吉林市江南在历史上开发较慢,进入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江南发展迅猛.然而,江南的历史却鲜为人知.笔者试图通过对吉林市江南的历史遗迹、古迹、交通、旧事等的介绍,以期对吉林市江南的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的大米消费中发生了粳米对籼米的部分替代现象,随着国内粮食紧张,东北粳米已成为保证口粮安全的重要品种。东北粳米在品质上优于其他地区粳米;在价格上高于其他地区粳米。从市场销售看,在中国北部的市场上,东北大米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大米,为了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应积极稳妥地发展东北地区的粳稻生产。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的江南区域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贯穿其中的问题意识息息相关。问题意识关系着宏大叙事,通常为从西方历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范式所主导。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到资本主义发生的探索,再到近些年早期现代化、工业化的争议,以江南为检验重心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无不以西方经验作为主要参照系,在不断冲击瓶颈中推进。经验主义的实证方法固然是一切史学研究的基础,但江南史研究的实质进展亦有赖于问题意识的创新、理论思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涌现出的大批具有江南风味的二胡乐曲,江南风格成为二胡艺术中份量最重的一种地域风格。本文通过对这种地域音乐风格的形成进行文化阐释和对具备这种地域风格的二胡乐曲进行音乐形态学分析,试图探寻二胡音乐创作与江南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性问题提出以后,普遍认为这种启蒙在四十年代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被中断。西方思想界对于启蒙的理解为我们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性提供了启示:启蒙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