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严重阻碍社会发展,而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又诱发和加剧灾难.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史无前例,暴露了我们的发展在灾难频频突发的今天的巨大脆弱性.社区既是灾难的第一受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的反脆弱性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如果说"反脆弱性发展"理念本身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的话,那么,探讨社区发展的脆弱性问题就使其具有了微观性与可操作性,从而为人类应对灾难、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拯救与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是生境主义。生境主义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人际环境生态和个人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因而,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指标是生境化,它的具体构成内容主要有三,即恢复地球承载力、社会自净力和失律的气候。在此生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导向下,发展国家软实力、构建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实施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构成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蓝图。  相似文献   

3.
科技发展的诸多副作用伴随它创造的舒适和便捷一起出现,它们呈现出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难题,而最主要的伦理难题就是伦理环境问题。在以生态学表征精神旨趣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发展的当代走向面临着转变,改变蕴含着建构。以科技-伦理生态理念为方法论原则,在科技发展与宏观伦理环境和微观伦理环境相与的关系维度中形成良性运行的互动机制,是当代科技发展生态建构的正当路向和最佳进路。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潮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创造着人类文明,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使用不当,它也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为此,科技人才不但肩负着创新的重任,而且还要保证科技成果的正确利用,为人类造福.科技人才的素养是他们创新的动力和其科技成果正确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与反主体性:实践二重性阐释杨玉人们从直观上已经普遍感觉到实践具有正负两重性质,它既是人类的希望所在,也是人类灾难的根源。建设性与破坏性、肯定性与否定性、主体性与反主体性同时集中于实践一身。在当前,实践的负面效应正以加剧的态势在发展,有完全吞食掉...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03年发表的反乌托邦新作《羚羊与秧鸡》中描绘了一个由科技狂人们所操控的未来世界。在这个未来世界中,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表露无遗,不仅造成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而且也导致了人类的异化和物化并最终沦为"单面性的人"。与此同时,人文道德沦丧,文学艺术遭到空前的鄙视。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高科技对人文的挑战和冲击,使人类必须反思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单纯去用旧有的人文精神规范科技是行不通的,必须构建基于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的人文精神(后人文精神),以适应以科技为主导的当今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4):5-10
当代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自然灾害和流行性疾病为基本内容的灾难,就变成了日常生活内容,人类为了重建生活的安全感、生存的稳定性和存在的根基,寻求重建生境和家园的根本之道,由是,灾疫伦理学应运而生。灾疫伦理学的诞生及其走向未来的发展,必然肩负起为当代人类创建生态文明世界搭建一座认知桥梁,并为国家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伦理化的实践行动方案。因而,灾疫伦理学的发展,必将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灾害伦理学、制度伦理学、法律伦理学、地球生态伦理学、生物伦理学、科技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市场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管理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的发展,提供一种生机勃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开放的视野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格拉斯长篇小说《母鼠》被视为德国生态文学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深刻地揭露了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漠视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面临灭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反人类、反生态的核战争丑恶行径。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分析表明,格拉斯生态悲观主义的产生,是他的理性主义和科技至上观使人类陷入了窘境,将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所以,人类的根本出路最终在于要培养正确的生态启蒙观、生态和谐观和生态正义观,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频频爆发的灾疫成为其世界性难题,求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根本之道,需要灾疫政治伦理学的导向。灾疫政治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导向当代灾疫防治必须以创建低碳社会、提高环境软实力、建设生境文明为实质目标。为此,灾疫政治伦理学必须引导当代灾疫伦理防治遵循全球生境原则、共生互生原则、普遍利益原则,构建生境主义价值体系,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重建以限度生产和简朴生活为基本诉求的生境主义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灾疫伦理学:一种生态文明的话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5):5-17
灾疫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文科学,以生态理性哲学为指导,拷问频频爆发的当代灾疫之难的历史性生存之因,引导当代人类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检讨自我,重建生境,重续人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亲缘性存在关系,恢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和生存的家园归宿感。灾疫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就是为当代人类开创生态文明构架起一座全新的实践理性桥梁。这座桥梁即是负载灾疫伦理认知体系、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生态理性实践话语体系,它以"灾疫伦理"为基本范畴,以"生境重建"、"生态利益"、"生态安全"为核心概念,以灾疫防治宏观伦理方案设计和微观伦理方案实施为两维指向。  相似文献   

11.
准确地确立科技事故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范围,是有效规范科技行为的先决条件。依据约纳斯“责任原理”中“责任—力量”相关原则,科技产品使用者构成科技事故“第一”责任主体。科技研发者具有选择从事研发行为的“力量”,构成科技事故“第二”责任主体,应该在产品研发前、产品使用中和事故发生后三个不同阶段,承担起与自身力量相应的责任。由于技术的自主性、事故的不可避免性等原因,使得科技产品具有不受人类行动者控制的力量,赋予其“第三”责任主体地位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也有利于从源头预防和解决科技事故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类实践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孔圣根世界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而又矛盾重重的历史时期。当代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诸如全球性问题、发展的困境等危机。人类不仅为自己的巨大成功而欢欣鼓舞,也为因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疫灾与伦理生态构成变动关系:在自然生存时代,疫灾对生境破坏呈偶发性、易逝性和易恢复性;进入人力生存时代,无限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掠夺生物资源的伦理生态学方式,成为疫灾大流行的动力性根源。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须重建生境导向的自然-社会伦理生态体系:第一,应重新认知疫灾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改变无限论观念,重建限度生存信念,使生产和消费促进生境恢复;第二,应解构技术主义,恢复生物和文化调适方式,恢复生物调适,就是运用生物规律来化解人类与环境、生物、自然之间的对立,引导人类遵循生物原理,服从自然之生生法则;第三,重塑文化调适,就是再造人类节制能力,尤其节制无限膨胀的利欲生产和人口生产,这是从根本上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方式和社会伦理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影像的认知是十分古老的,但由于对影像复制能力的局限,影响了古代人类影像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影像复制技术和影像传输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人类基本实现了用"视觉判断"来理解世界的古老梦想,"影像化生存",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不是神话.但我们人类对人类影像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有影像化语言支撑的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文化,它能与原有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一起结构人类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灾难应急管理中的组织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赖以抵御灾难的组织形式将出现一场根本性的变革.20世纪后期以来的应急实践表明,应急组织时常会在灾难爆发时陷入危机,这是由于科层制应急组织不能适应后工业化条件下的应急要求,它的直接现实要求就是,需要用一种新型的合作制应急组织替代在工业社会表现最为成功的科层制应急组织.本文在复杂科学的视闻下,运用混沌理论与群飞行为理论阐释了灾难环境中科层制应急组织的崩溃与合作制应急组织的突现.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潮流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创造着人类文明 ,为人类造福 ;另一方面 ,使用不当 ,它也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为此 ,科技人才不但肩负着创新的重任 ,而且还要保证科技成果的正确利用 ,为人类造福。科技人才的素养是他们创新的动力和其科技成果正确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4):92-99,122
面对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谋求根治之道,需要获得制度的激励与保障,因而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制度重建:一是创建达成共识的国际制度框架,包括全球化国际协同制度、国际间的全面扶持制度框架、地球环境生态指标制度和全球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二是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制度,包括重建灾疫防治的国家基本法、生境政治制度、生境经济市场体系、生境资源制度、生境经济财税制度、生境分配制度、生境法律实施体系、生境主义公民责任制度和综合运用的环境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陈三奇 《船山学刊》2004,(1):190-192
我们提出科技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新的选择.传统的科技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中,其概念、内涵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不能再是"为科学而科学",或"为经济而科技",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科技发展观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树程  朱晨静 《社会科学》2008,3(2):141-147
敬畏生命,蕴涵了人类对生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无论从历史源头追溯,还是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看,它都构成了生命价值观的原点.随着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张力日益凸现.适度保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是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适度张力需要重创"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重塑生命神圣性,实现当代生命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科技发展对人类具有双重效应,它一方面促成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为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创造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遭到威胁的窘境。究其根源科技发展负效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下资本主义在制度层面、"反自然"的科技价值观在观念层面以及具有"反生态"性质的征服型科技在器物层面共同造成的。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进行全面变革、确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和科技价值观、贯彻以生态理性主导的科技发展原则,才能使科技发展回归到服务于人类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以生态化科技引领生态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