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乐,带上娘     
林湘艳 《老友》2009,(1):27-27
这晚去KTV,我轻轻地牵着娘的手。我娘,白发苍苍。一进入歌厅,她就一步一忸怩,一步一踌躇。我紧紧地搂住娘的肩,那肩又瘦又单薄。娘低低地嘀咕着:这里没有比我更老的人了。娘的声音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我笑了笑,想让娘尽量放松。娘的目光落在一片金碧辉煌中,禁不住张皇失措。这个样子让  相似文献   

2.
尹希东 《今日南国》2010,(16):59-59
每次从荒原上回家探亲,当我临走的时候,我是多么渴望娘能送我出门,哪怕是送我到门外几步也行,可每一次都让我失望了。因为娘从不送我出门。在我的想象中,我是多么渴望娘能像儿时一样牵着我的手或是挽着我的胳膊,一直走到村头的一排排老槐树下,然后与娘挥手告别,我就朝前走,娘就默默看着我,我猛一回头看到了娘被风吹起的一缕缕白发……可是,娘从不送我出门。  相似文献   

3.
给娘梳头     
人到中年的我,从未给娘梳过头,前几天趁双休日回老家看望娘,正赶上娘在洗头,于是我拿起木梳,平生第一次给娘梳头。这一梳,竟然梳得心如汤煮,泪花烁烁!木梳刚刚插进娘的发间,我的心陡然一痛:眼前的娘,竟然顶着一头稀疏的白发!昔日那个满头黑发、精神矍铄的娘哪去了?是谁偷偷地、又是何时换掉了娘的满头青丝?——那不是青丝,那是娘美丽、殷实的青春啊!  相似文献   

4.
背母亲上楼     
李晓霞 《老友》2012,(8):43-43
我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这一次背母亲上楼,却是平生头一次。 我在县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新房装修好,乔迁新居后,我就把老母亲从农村接来,想让她在有生之年享享福。由于我家住在项楼,我见母亲走起路来,一步三晃,有气无力,真担心她体力不支,于是,我就提出要背母亲上楼。母亲开始不肯,说这楼确实有点高,头有点晕。还是不上了。  相似文献   

5.
寄娘     
无锡老家传来消息,说我的寄娘去世。尽管寄娘已80多岁高龄,但我对她的去世依然感到十分难受,非常怀念这位几次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农村妇女。我小时候体弱多病。3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家中乱作一团:奶奶责怪母亲没有照顾好我,母亲只知道哭泣,父亲到处求医问药,姑姑到离家二三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9,(1)
从小,我就要跑,跑到山下的学堂,因为娘不让迟到。娘喊我起床和启明星出现一样准时。我留恋打满补丁却十分温暖的被窝,更害怕娘揪我的耳朵。很小的时候,娘要我下山办事买米打油。娘从门前折下一节枝条"刷刷"地向我的小腿抽来,我撒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很纳闷,妻子每次拿钱给母亲,总是一把零票子,给小孩却是一张整的,娘是自己的最爱,女儿也是自己的最爱,拿娘与女儿让我来比较爱,我还真的分不出彼此。如果拿这事来跟妻子吵一架,弄不好会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妻子会因为识破其心计而恼,女儿会觉得她爸没有偏爱她这个独生女而怨,所以,虽然我觉察到了,妻子每次在给我母亲给我女儿零花钱的时候,总是一个给一把散钱,  相似文献   

8.
彭学明的《娘》生动展示了“娘”与“我”之间的母子冲突。“娘”是一辈子生在湘西、葬于湘西的普通 农妇,思想单纯;“我”是受过文化熏染的公务员,有文化人的思维模式;两人的处世方式完全不同。如此一 来,造成了“我”和娘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娘的爱在“我”眼里变了味、变了形,娘的辛酸“我”不能理解,直到 娘的离世,“我”才在自我审视中发现了这个芥蒂。“我”对娘的忏悔,也是城市文明对乡村自然的忏悔。  相似文献   

9.
瞎娘     
飞歌 《小康生活》2005,(2):63-65
表弟从老家农村来城里看我,告诉我瞎娘死了,是为了儿子采药时摔死的,死得很惨,竟没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好消息。我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知道瞎娘不幸坎坷的身世,曾为她真挚的母爱而深深感动。在表弟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老家的那位瞎娘清瘦但高大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佝偻着身子,神情愁苦而无奈的老人搀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瞎女来到老家庄上卖唱乞讨。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教《忆江南》。原先,我想先让孩子们背一背学过的一些古诗词,再比较古诗与词之间的不同点,而后让孩子们说说《忆江南》这首词的意思,最后把这首词背下来。  相似文献   

11.
杨启范 《社区》2005,(23):60-60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在大街上和泥巴玩,和我一块儿玩儿的孩子动手抢我的泥巴,为此我们大打出手,那孩子恶狠狠地骂我是拖油瓶。我不知道拖油瓶是一个怎样恶毒的字眼儿,就回家去问娘。娘一脸惊恐地问:“你听谁说的?我非撕烂他的嘴不可!”娘越是讳莫如深,我就越发好奇。然后我从字典上知道了拖油瓶的真实含义,又从大街上爱嚼舌头的女人们那里知道了我的身世。娘是带着我改嫁的,二弟、三弟才是我现在的爹和娘亲生的。后爹是一个石匠,长得十分猥琐。我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我就再也不叫他爹了,在我嘴里,“那个人”成了他的代称。“那个人”的…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5,(9)
鬓卫丝竺扁 十个男子一字形排开,旁边一个人喊:“怕老婆的向前一步走!”九个人都迈出了一步,只有一个人没动。别人问他:“你不怕老婆吗?”他小声说:“我不知道怕不怕,反正她说过,人多的地方让我别去。”口‘粮’,无米也念‘良’,去了‘旅’边米,加女就成‘娘’,谁娘不爱子,谁子  相似文献   

13.
一生最爱你     
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时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相似文献   

14.
心结     
很小的时候,在我眼里娘最美,我总是把她的长相作为评价别人娘的标准。我总喜欢依偎在娘的怀里,捧着娘的脸,悄悄地告诉她:“如果×××的娘长的和你一样就好看了。”再大点,虽不再对娘那样盲目崇拜,但仍觉得娘是世上最好的人,最善良、最疼人。哥比我大8岁,那时哥正在外地上学,当  相似文献   

15.
刘黎平 《可乐》2011,(8):78-79
列位看官,今天不从秦叔宝说起,却从我家说起;不从我说起,却从我出生之前说起。话说我父我母,都是知青,下放岁月,艰难苦辛。 我娘怀我,连油荤都不曾见得半点。一日,我父对我娘说:"娘子,你且忍耐,待为夫去城里买些猪蹄,与你补身。"我娘道:"相公但去,盼你早回。  相似文献   

16.
我对烟台印象特别好的原因在于高中时候的一次单独旅行。一个人,背了仔包儿到山东半岛闲逛。烟台市里,公交车上,有小伙子起身让了个座位给一位老人。那时候的烟台于我有乡下的感觉,市容比不得北京漂亮,公交车也远逊于北京——尽管北京的车也真好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在多年以后,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我想起的是娘,是记事时就知道有着一头白发的  相似文献   

18.
孟母“教子读经”、“断机杼”的故事,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不仅把它编入“启蒙读本”毒害青少年,而且还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大力宣扬,再现孟母的阴魂,腐蚀麻醉广大群众,过去大演特演的旧戏《三娘教子》便是一例。这出戏是写富商薛广,外出经商迂险,误传身死。奴婢出身的三娘王春娥在妻妾相继改嫁后,立志抚孤守节,教子成名的事情。戏里有这样一个中心情节:二娘的孩子倚哥逃学,背不出经书,受了三娘鞭苔,倚哥负痛,反唇相讥,说三娘:“你要打,生一个打,养一个  相似文献   

19.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也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  相似文献   

20.
QQ中的母亲     
江子 《老友》2010,(11):16-17
娘穿一件白底紫色大花衫,显得很喜庆,但短袖露出的手臂是黝黑的,那是多年在阳光下劳作所致。娘抱着侄子,我弟弟的孩子。孩子四下张望,身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