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以来,山西先后成为阎锡山统治下的"模范省"和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基于此,对该时期山西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考察显得尤为重要。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阎锡山曾厉行"村制"改革,但并未根除乡村危机。抗战爆发后,中共革命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生活发生实质性改观。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民生活状况的梳理,分析农民生活变迁的态势,以期为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牺盟会是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一支特殊的抗日联盟组织。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表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前夜时阎锡山思想认识的变化 ,表现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日本对红军的不同态度及他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而且反映了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对国民党合作政策不断修改的过程和中共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面具体操作时极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透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实际抗日合作的重要一面。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优良的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共太原地委的具体组织、阎锡山的严密掌控等内生和外源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山西大学党组织虽创建较晚,但发展较快,且革命斗争从未间断。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期间,受到重创的党组织先是创建外围团体,继而利用国民党中央势力和阎锡山在校矛盾,联合阎锡山共同抗日,直至1944年开始公开活动。解放战争期间,党组织也先是利用外围组织和国民党中央势力及阎锡山公然角逐,后利用二者矛盾迁校北平,革命活动走向正轨,直至1950年正式公开。其中,进步师生的坚持斗争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当是山西大学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935年8、9月间,山西地方领导人阎锡山为因应中共所发动的土地革命并实现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提出了"土地村公有"理论及其实践办法。就土地政策而言,该办法力图借鉴古今中外土地制度中的一些合理成分,以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及佃租制问题,并达成"复兴农村"之目标。但由于其既在理论上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缺陷,又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局势的变化而迅速流产。  相似文献   

5.
俊生 《山西老年》2009,(11):10-10
1949年,对国民党而言,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对共产党来说,它却迎来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遇。阎锡山无疑是以最近距离见证历史变局的"核心观察者"。阎锡山旧部近年整理编印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列举、比较的方法,追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境内中共直接领导的期刊出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期刊出版、阎锡山政府的期刊出版,以及日伪的期刊出版,比较全面、客观地勾勒了抗战时期山西期刊的概貌,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汪斋 《山西老年》2013,(4):19-19
阎锡山割据山西时,依照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组织模式,将山西农村重新编制。他设置了一套村、闾、邻的行政网络。村闾长作为省里登记在案的官员,对所辖村民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阎锡山管他们叫"村干部"。对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阎锡山以其颇具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职业教育观为指导,制定了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文本构想,并在其治理的山西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效,由于历史的局限阎锡山时期山西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些都为今天山西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阎锡山日记》作为切入点,考察在“九·一八”之后,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政治人物面对日本侵略做出何种抉择。阎锡山逐渐公开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提出国内团结和经济建设的主张。阎锡山在国难面前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反蒋的策略,也得到了蒋介石的积极回应,促进了二者的和解与合作。阎锡山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求和一个群体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0.
在山西的日日夜夜 张友清来到山西,即刻走马上任,担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与此同时,薄一波等一批共产党员也接受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组成党的公开工作委员会,回山西以合法身份做阎锡山及其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张友清、薄一波这一对战友,在草岚子监狱同是支部委员,共同领导狱中斗争,现在他们又一起合作领导山西的抗日救亡工作,所不同的是,一位主持党的秘密工作,一位以公开身份与敌周旋,二人配合默契,使山西的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党的工作很快打开局面。  相似文献   

11.
阎锡山轶事     
五十九 阎锡山“认弟” 1937年10月初,阎锡山亲临忻口视察左翼阵地大白水村布防情况。视察完毕南返途中,恰逢北云中河秋水猛涨,没膝的河水冰凉刺骨,阎锡山一行只好在北岸踌躇。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即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这场以实行编村、整理村范、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政建设运动,可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发展阶段。通过实行新"村制",阎锡山正式将国家行政权力网络延伸、渗透到基层政权的权力系统,客观上强化了乡村社会的行政组织,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在实现了国家对山西乡村社会资源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社会秩序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轶事     
五十一 还是洋屁香 日伪时期,首任山西伪省长的大汉奸苏体仁,与阎锡山交情颇深。阎锡山向日寇乞降的种种活动,差不多都是通过苏体仁牵线搭桥的。因此,人们说:苏体仁是阎锡山对日媾和的皮条客。  相似文献   

14.
阎锡山轶事     
六十三 阎锡山与王锡山 提起阎锡山,尽人皆知,然而五台县还有一位锡山,姓王,却鲜为人知。至今,只有王锡山家乡(五台县沟南村)的老人们还记得他。 王锡山与阎锡山同为五台人,同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同去日本留学深造,同为中国同盟会会员,一同参加太原辛亥起义。只是王锡山长阎锡山一岁,两人在日本留学进  相似文献   

15.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不久,日本侵略军攻陷南口,侵占张家口,兵不血刃地继续沿平绥路西进,山西危机,天镇告急。阎锡山部第61军军长李服膺急令他4个团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军事、政治和思想等几个侧面。对阎锡山其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就阎锡山参加同盟会的动机、所谓孙中山评阎锡山的真伪、阎锡山为何将同蒲路修成窄轨等若干问题,展开了初步的学术论争。纵观四十年来的阎锡山研究,可以发现其特点是,注意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重视专题性的探讨。其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左”的思潮的干扰;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晚年阎锡山研究尚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阎锡山的日本观,即阎锡山对日本的看法或认识,对他当政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和处理他与日本的关系不无影响。本文通过对阎锡山经常提及日本的几个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说明阎锡山对日本的看法或认识,有一些是正确的,有一些是正确与错误兼而有之的,有一些是完全错误的。总的来说,阎锡山对日本的看法或认识是模糊的。之所以如此,一是他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二是他的唯心史观的局限。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阎锡山对某些日本问题的看法或认识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但对他来说,也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自1950年3月15日辞去282天短命的"国民政府"战时"行政院长"后,于8月12日由台北的丽水街8号公馆迁往阳明山菁山草庐居住,直至1960年5月23日逝世,享年七十岁,最后10年全为山居生活。  相似文献   

19.
屯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阎锡山的河套屯垦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建国前政府有组织地对河套农业经济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河套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业绩和没落过程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澄清了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过程。了解阎锡山的河套屯垦,对于我们理解现今的河套文化和河套旅游经济开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阎锡山坐镇一方、地位显赫,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阎锡山统帅的第二战区位于华北抗战最前线,对左右山西乃至华北战局至关重要,成为蒋、共、日各方共同关注的对象。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演变,阎锡山对日军的态度也几经变化,从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救国,到中后期与日频繁接触,关系一度紧密,甚至在抗战胜利前后实现了真正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