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是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流动的经济实质既具有微观上追求更大收益机会而进行跨区域流动的经济理性选择特点,同时又在宏观上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再配置和优化。采用多项Logit回归分析方法,并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吉林省流入与流出人口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缘、业缘关系,"非农化"倾向明显,职业角色以雇员和自营劳动者为主;收入水平偏低,且承受较高的劳动强度,所拥有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条件较差。吉林省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和流动特点对其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流动特点主要影响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年龄控制变量在流出人口收入模型中具有更大的发生比。  相似文献   

2.
朱静  候慧丽 《兰州学刊》2010,(6):115-118
文章运用职业分层指数这一社会成员共同的分层标准来分析流动人口的职业阶层结构。通过对农业流动人口与非农业流动人口职业分层结构的比较,发现:流动人口从整体来看多处于中下层职业,非农业流动人口处于中上层职业的比农业流动人口多;从职业类别来看,流动人口集中于技术类职业和简单劳动类职业。由此推论,户籍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和农业与非农劳动的高度一致性转向本地与非本地户籍和权力与非权力职业之间的重合,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融入只能是功能需求性的融合,而不是同质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户籍制度导致了"堕距城镇化",亦对人口有序流动造成了阻隔。在此背景下,户籍新政策的出台旨在引导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然而,与户籍政策改革的预期不同,大量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落户中小城市。在目前的城乡户籍层级结构下,就业流向与落户导向相悖的现实以及基于职业特征的理性考量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固守农村户籍,农耕文明形成的归属依赖、熟人社会形成的传统支持诉求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行为,城市与农村推拉综合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无转换户籍意愿。应缩小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非制度障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以推进这一群体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显刚 《天府新论》2004,3(Z2):210-212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我国城镇范围内贫困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农村流向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所形成的贫困群体,在以往以户籍为基准的城镇贫困监测中,这个贫困群体是被忽视的,然而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农民在城镇中处于绝对贫困之中.本文对当前在城镇中的农村流动人口的规模进行了估计,并对农村流动人口贫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消除农村流动人口贫困群体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征途中,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公平的户籍和教育制度尤为关键。代际流动研究长期以收入和职业作为最核心的理论关怀,而以户籍和教育本身作为考察对象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基于对CSS 2015资料的充分挖掘,本文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户籍和教育流动率、教育和户籍流动的部门分割、教育与户籍的关联性展开了一项探索性研究。最后,探讨了公平的流动制度在缓解阶级固化方面的意义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口流入所在地政府没有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而是试图通过限制流动人口的权利,以期达到控制人口流动和降低城市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对流动人口进行权利限制转向给予流动人口平等权利。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正处于从限权到平权的演变过程之中。这具体表现在,户籍政策从严控户口转向松动户口,就业政策从就业歧视转向就业公平,公共服务由公共服务排斥转向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了新特点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下降;乡内就业比例逐年下降,省外就业比例和绝对数加大;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非正规部门成为吸纳流动劳动力的主要载体;生成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群"等.为科学、合理地从政策方面提高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构建各种有利于流动的社会制度、为非正规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与流动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助于阐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流动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也能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扩大私营部门就业需求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关键,但数字普惠金融带动农村流动劳动力创业增收和家庭财产增值的功能有待发挥,户籍制度依然是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来源。建议借助数字化技术增强精准普惠金融服务获得能力,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城市包容性就业促进功能,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金融素养与投资意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家庭的资产增值功能。  相似文献   

11.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 ,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 ,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收入低、个人能力差、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和权益缺失的综合体,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流动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为非居民化的,地域聚居的居住模式;流动儿童教育受到排斥;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错位;存在健康风险;就业权益受损;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等.应从改革和创新现行制度;建立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制度;加强政府责任;建立政府、社会、社区、个人四者相结合的社会整合机制等角度来实施对贫困人口的减贫.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当然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一系列制度性和体制性的障碍,不仅影响了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也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晋江城市化发展道路为解决外来流动人口问题做了有益探索,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是当前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外来流动人口问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3):78-86
由于户籍制度、养老保险的碎片化管理等限制,流动人口参加流入地的社会养老保险面临诸多障碍。本文通过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参保现状,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参保的主要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整体水平较低,仅为17.92%,且存在户口、区域的显著差别。除了受教育程度、户口和婚姻等因素影响参保以外,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流入时间和就业单位性质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参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全成  封莹 《东岳论丛》2019,40(1):167-178
女性流动人口、尤其是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及影响因素,不仅事关国家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事关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成败,是人口学、社会学应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基于最新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卫计委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个人特征、婚姻生育、流动经历、性别四个维度深入分析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上四大因素均对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较好地揭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问题及其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就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负二项计数回归模型对问卷调查得到的6省18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流动的空间范围、流动的时间、就业状况这些变量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个数有正向显著影响,户口对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个数没有显著影响.这种与人们通常认为户口会影响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相悖的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平权状况与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相比得到了明显改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已经完成了由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以身份为依据向目前以权利为依据的转变,这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权利进步的表现.未来需要以劳动合同为基础采取措施促进和完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  相似文献   

17.
曾节 《南方论刊》2009,(6):20-22
1.当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及出租屋问题分析 1.1流动人口及出租屋规模大 据200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总人口已超过14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2万,非户籍人口超过1200万,流动人口居中国大陆各大城市之最,约占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10%。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在许多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在常住人口中的比例已经相当大,甚至已经超过了户籍人口。比如深圳、东莞、昆山等城市和上海市的闵行、嘉定、松江等区,流动人口的数量都超过了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有条件的农村流动人口转化为市民,但农村流动人口的现状揭示,他们还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因此,加大再城镇化力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对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非正式性社会支持和正式性社会支持两方面,即从血缘、地缘、业缘,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个层面,剖析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状态下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有利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使得移民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而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也使得中国内部移民———流动人口问题变得突出,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比较点。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文献中关于农村流动人口的形成,分析了中国内部流动的特殊制度安排,以及在流动目的地城市工人阶级的现状,文章最后分析了流动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