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娱乐岛     
妙联撷趣 对联,是我国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古往今来,在繁花似锦的对联园地里,产生过许多意趣横生的妙联。 有人将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名字,顺手牵羊,撰成一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也有人将花草、林木合起来凑成一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相似文献   

2.
文慧 《老友》2014,(3):57-57
正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城里有一位爱国老人叫灵谷。他擅长写楹联,但是不轻易为人撰写。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政权。此时,伪警察厅长申省三亲自上门请灵谷老人为汪精卫写贺联。灵谷先生略微思索,挥笔写了12个字: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申省三接过对联非常高兴,称赞对联写得好,说汪精卫有德有才。一些爱国志士和文人不相信灵谷老人会为汪精卫歌功颂德,都在捉摸其中的秘密。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一文人惊呼:"这是反联,妙极!"原来,灵谷老人是用谐音法巧骂汪精卫,上联"盖世"谐音"该死",下联"罕见"谐音"汉奸"。灵谷老人撰联的真实意  相似文献   

3.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4.
休闲娱乐岛     
人名对联,也称嵌名联,自古及今,受到人们喜爱。旧时关帝庙有一联云: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巧妙安排了蜀汉四位名人,并说明了他们与关羽的关系,可谓精妙。 借用谐音法,使联语双关隐喻,也是常用手法之一,请看下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此联语谐音四位古人姓名即“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三国鲁肃,汉将樊哙、  相似文献   

5.
妙读谐音联     
陆家仕 《山西老年》2014,(11):53-53
谐音联,是利用我国许多汉字的同音特点,在对联中形成一种谐音法。古往今来,这类谐音妙联俯拾皆是,读来饶有趣味。 唐朝有一个叫袁爱新的读书人,考中状元后,厌妻色衰,想纳新欢.写了一上联于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其妻看到,明白意思,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6.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7.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9.
鱼与我国人民生活有着不解之缘,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图个吉利。有趣的是,一些文人雅士将"鱼"嵌入对联之中,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为漳州开元寺撰一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相似文献   

10.
赏柳品柳联     
我国是柳的故乡,不仅广植柳树,赏柳胜地颇多,而且在联苑中也有不少对联与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 ,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 ,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 ,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 ,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 ,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 ,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12.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3.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14.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5.
蛇联妙读     
在这蛇年到来之际,辑数副含蛇的对联以贺岁。有两人互通姓氏,一曰:"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语带双关,颇为自得。另一日:"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气势雄豪,将对方压了下去。相传刘邦起兵时曾遇白蛇拦路,斩而率众起义,终建汉朝。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色。以梅花、竹叶喻犬鸡足迹,将蛇比作玉带,龟比作荷色,十分生动形象、维  相似文献   

16.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首先扼要说明谐音的特征和属性;然后通过多角度分类对汉语谐音作了立体观照;继而在"独用型谐音"(不与其他辞格结合为用的)和"兼用型谐音"(与其他辞格结合为用的)分类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汉语谐音的语篇衔接作用;最后就谐音研究中本体与谐体的鉴别、谐音衔接在衔接系统中的站位、汉语谐音对于语篇衔接和话语组织的影响、汉语谐音与汉语及汉文化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9.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常用对联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或反映教师职业特点,或折射教师婚姻情结,或描写教师辛勤耕耘,读来颇为亲切,别有情趣。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谨从浩瀚的联海中采撷一些与教师有关的对联,与读者朋友共赏。1982年元旦,地处川滇交界处的一所中学工会的同志,为了给教师贺年,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书赠一幅大红对联,其中一幅赠给音乐教师的对联颇为有趣,联云:"室内能容古今中外;琴中  相似文献   

20.
在已经写成的对联上方或下方,增添或减去一个或几个字,便称之为增字或减字联。这些增减字联与原对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同时,其中往往伴随有风趣幽默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