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郭力 《中州学刊》2007,(1):228-231
家族史是女性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借助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以人类经验另一半的“真实”钩沉历史的本质真实,使貌似“真理”的历史编年史暴露出意识形态权力观念对人类另一半历史经验的遮蔽与压抑。“苦难”成为女性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书写苦难,通过女性经验历史化把握到女性生存真实,成为女作家叙述女性家族历史的手段。历史与个人通过经验的历史化场景汇合,揭示出女性主体的历史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哲学以理念与现象二分的方式确立古代社会追求超验永恒存在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时也付出贬低经验世界的沉重代价,导致永恒成为脱离经验世界的彼岸存在。现代社会个性化的日常生活消解了古代社会对永恒的超验许诺,秉持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出发的务实态度,在自主谋划个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符合时代潮流的生命价值,在超越自然生命有限性的过程中生成人的社会生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具有个人特性的烙印,在社会文化层面实现个人恒久存在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指出人类的历史源于个人奋斗,个人奋斗离不开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以责任为前提。有责任能力的人在自发行动中,通过试错不断积累经验而习得知识,凭借知识的无偿馈赠,利用促进进步的力量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产生不平等,但是自发行动可以自我调节逐步消除不平等,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然而,理性的滥用会导致人为破坏自发行动,使得社会停滞。对此必须以法治来约束理性,而民主则是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个人存在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个人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的个人 ,个人的“独立性”自由得到空前扩展。同时 ,个人自由的扩展也给整个人类的存在带来危机。因此 ,全球化时代的个体必须领悟当代人类的存在状态 ,达致一种个人活动的规范 ,树立并履践人类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没有正确区分“人民”、“人类”和“个人”这三种主体,突出的表现是用“人民”和“人类”否定“个人”.如何协调马克思“人民主体论”、“人类主体论”和“个人主体论”三者的关系?关键是明确各自的理论针对性或“理论分工”.三者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否定,它们都具有理论合法性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堪称人类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世纪。人类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双重本性,在20世纪的遗产中,有文明也有危机,有经验更有教训。因此,如何承继文明及扭转危机就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整个人类是坚强的。如果人类能够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弱点,21世纪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价值、本原及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人们实践的社会性所表现出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的“价值”和哲学的“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特定条件下生活的个人 ,“价值观”也是多样性的。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这是哲学“价值论”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人类不仅生活于经验世界,也生活于希望世界。扎根于大地、贴近于现实的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拥有不同的希望。一般说来希望可分为相互关联着的个人希望和社会希望。除此以外,还应有共同的人类希望。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既要促进经验世界的进步,也要促进希望世界的进步,在新希望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千古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这一难题也不断地得以破解。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的直接统一到近代的分立,再到现代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复归.表现为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统一当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就摆在人类祖先的面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  相似文献   

10.
郭力 《中州学刊》2005,(4):227-233
女性散文中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的诘问与探询中追问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价值和生命权利,抗拒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阉割.以个人生命时间复活历史场景,历史叙述因为生命细节的介入而使凝固的历史时间呈现出人性色彩,言说对象复活为有血肉的生命,这样的写作立场,决定她们看重的是对历史的精神释义过程,是以自我的生命经验烛照人类的普遍经验,从而达到对历史本质真实的理解.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个人记忆,强调了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它使人在对时间的追忆中不断返回自身,认识自我,确立主体,并在精神向度上体验生命自由,实现生命对家园的寻找.  相似文献   

11.
原型批评     
<正>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Jung)认为,自原始时代以来,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长期积累,“沉淀”在每一个人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普遍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因而叫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潜存于心理深处,永不会进入意识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个人自由观”的三个问题。1、“个人自由观”的学理根据在于人类自由自觉的特性,它决定了:个人在经验性的维度上“选择”不同的个性;在时代性的维度上“选择”自我的意义;在历史性的维度上“选择”主体的超越。2、个人自由有其现实领域与真谛。现实领域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私域自由;而其真谛在于创造性的超越与对人类本能的“升华”和“压抑”的自我承担。3、个人自由的条件性决定了其不能割舍的责任性,这里的质底在于:唯有如此,个人自由才可能成为可操作的现实。而个人自由与其责任相对应,体现出个人选择的标准性。这标准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实践活动的内外尺度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何以可能,既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变必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从人的生存状态转变的视域来看,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以“私人”向“真正的个人”的转变为前提,而人的生存状态的转变又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为前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重建个人所有制发展的必然性,为实现“私人”向“真正的个人”的转变以及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提供了根本思路。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推动人的生存状态的转变,通过考察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复杂规定性以及“私人”构成市民社会的深层逻辑,进而塑造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破除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马赫的经验论是从康德哲学出发,而后走向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的。马赫属于穆勒型的经验论者,认为一切概念和由概念构成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从感觉经验去说明它们的来源。他不仅从个人意识演进的角度,对许多科学概念和知识在感觉经验中形成的过程做了细致的生理、心理学的分析,而且用进化论的观点从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对这一过程做了历史的探讨。马赫与贝克莱、休谟不同,他不仅承认抽象,而且肯定抽象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认为概念乃是一种抽象,是抽象过程的产物。在许多地方强调感性经验和概念思维相结合,认为二者在科学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来,抽象是在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求一般原理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化”或“思维经济”,一切科学理论的本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过程中,有许多新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个人生活的个体化趋势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全新的个人生活的个体化趋势有可能在未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个人发展形态,并进而改变个人的本质和个体生活。它在客观上表明了在地区、国家发展不平衡条件下,个人的社会化需求,是历史理性极富生命力的表现。也表明目前所取得的全球性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整体人类生活条件。当代人从“人之为人”走向“人对自己是谁”、“自己之为自己”的本质过渡。  相似文献   

16.
近代文学“国家”话语向现代文学“人”的话语的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影响密切相关。白桦派提出的关于个人与“人类”互动、统一的观点 ,强调了个人相对于“人类”的独立性与重要性。这种观点为五四作家所接受 ,促使他们自觉背离近代“国家”文学模式 ,将叙事重心与目的由“国家”话语转向“人”的话语。五四作家对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原则的叙写 ,是从中国五四语境出发的一种创造性改写 ,这种改写赋予了五四文学较之于日本白桦派文学更为丰富、深刻的现代人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因而取得内心的和谐,人类才能在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轨道,促进个人与种族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灵魂的整体飞跃。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不是对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经验的综合。一方面,历史学试图把碎化的个体经验综合为总体化的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历史学又必须努力把抽象的人类经验落实为具体的个体经验。历史学的功能之一在于把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综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一种“新经验”。心灵感应历史的方式始终制约着我们对历史的一般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对个人的教育,而对个人的教育又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的。历史证明,人类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取得进步的。人才也是在这样的自我教育过程中成长和成功的。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文明,没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费尔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理解中,对“市民社会”,“立脚点”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解释在逻辑上和历史层面都是矛盾的。只有联系马克思新世界观产生的背景,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市民社会”指的是私人利益的物质交往关系中的孤独的原子式的个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社会;“立脚点”指的不是笼统的历史基础,而是以利益为属性的历史的具体的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而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