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继屈原、杜甫之后的一位最偉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生長在民族矛盾和阶級斗爭异常尖銳、复杂的南宋社会。诗人一生始終站在进步的立场,主張恢复国土、坚持抵抗異族侵略的正义斗爭。他是时代的见証人和民族的忠实歌手,他的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本質和人民的愿望,他把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历史特点及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性。作者认为:“中国”这个概念应与历史上的“朝代”相区别;多民族的中国是中国务民族在历史上逐步实现统一的;所谓中原正统和古代各民族无法往来等论点不符合历史实际。文章还论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杂居、近百年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动和民族关系的历史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民战爭史上,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每經过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风暴后,如果沒有民族矛盾使斗爭的形势复杂化,那么新出现的統一政权便会采取一些“輕徭薄賦”、“劝趣农桑”等旨在緩和阶級矛盾的措施。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多少起到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作用、也是新王朝初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一般的现象,也是应該承认的史实。对于这个现象,过去有不少历史教科书和专著把它解释为統治阶級的“让步政策”所致。最近,孙达人等同志著文否定历史上曾有过“‘让步政策’这个东西”,认为“地主阶級对待农民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矛盾是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为调和该矛盾而产生的民族政策也就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汉———前赵和后赵政权对晋王室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趋势。这也使得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苻坚的儒家德政理念,缓和了北方的民族矛盾,使前秦王朝的统治获得了正当性认同。然而苻坚德政思想却与时代格格不入,前秦王朝也最终在异民族的冲击下覆灭。事实上,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十六国时期,单纯靠推行宽和的民族政策并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的军事凌驾力才是主导民族关系走向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古代民族观念,是指汉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群体政治心态,即被内化了的政治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汉族对其作为民族或文化共同体本身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在这里它认为自己是由一个独特共同体构成的,这种共同体具有把自己同其他共同体区别开来的特性。这种观念涉及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其二,是汉族对异民族或异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它涉及对民族地位、民族差别、民族权利、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等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孙祚民同志所写的有关中国历史上次民战爭的文章中的严重错误观点,已经有许多同志批判过。其中关于中国农民战爭失败的根本原因,孙祚民同志的论点也是错誤的。这种错误观点,是和孙祚民同志其他文章的总的倾向有内在联系;是站在剝削阶级立場上丑化农民,歪曲农民战爭,否定农民战爭的革命性质和历史作  相似文献   

8.
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北洋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但是,从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9.
孙祚民先生的“中国农民战爭問題探索”一書,經人揭发,从史料到論点,几乎全系抄自右派分子赵儷生的講稿,其中包含着不少严重錯誤,已經有入陆續加以批判。本文試就本人所見到的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見,与同志們商討。(一)中国农民战爭在历史上的作用——該書在討論中国农民战爭在历史上的作用問題时,認为:“农民暴动和战爭,一方面打击或顛复了旧的腐朽政权,同时也給后来建立新政权的統治阶級及其代表人以深刻的教訓,使他們慑于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不得不向农民讓步,施行一些“輕徭薄賦,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样,減輕了封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束縛,使生产力获得繼續向前发展的可能,把历史一步步推向前进”。他又說:“唯  相似文献   

10.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成就的,其中是否有民族政策方面的因素值得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虽然由于受私有制与剥削制度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负面性,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因此,中国古代由于贯彻了"羁縻之道"这一基本的制度设计,其民族政策在总体上可以称之为"民族羁縻政策",并有相应的行政建置安排。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各民族之间既有友好合作、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存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的另一面。在民族矛盾和斗争中,各民族都曾涌现许多热爱自己国家民族、英勇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如何对待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导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基本思想观念主要有二:一曰夷夏之防、华夷之辨;二曰四海一家、华夷同体。由这两种不同观念指导制定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明初的朱元璋虽以“种族革命”相号召而起兵,但他执行华夷同体、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赢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而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领袖洪秀全以夏尊夷卑、华夷之辨观念为指导,制定了狭隘的名为种族革命而实为种族复仇的民族政策,将打击清王朝与排斥、仇杀满人相混淆,把反封建与反满人相等同,在实践中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多次发生屠杀旗兵满人事件。太平天国政权的最终失败,其原因固非止一端,但错误的民族政策应是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个,这恐怕是没有疑问的  相似文献   

13.
武汉史学界最近开会討論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疆域問題。討論中涉及到了对淝水之战的看法。有的同志提出,这次战爭,正义在苻秦一方,不在东晋一方。理由是:苻坚的民族政策及其他政治措施是很不錯的,他对待汉族文化的态度尤其出色;假如苻秦战胜了东晋,那么南北統一就会提早两百年  相似文献   

14.
《江汉学报》今年第5期报导了湖北省历史学会年会上关于《论李纲》一文的讨论情况及主要论点以后,最近又陆续发表了敬贤、李涵、王瑞明等同志关于如何评价李纲的讨论文章①。读后,颇受启发,这里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李纲这一历史人物,我认为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李纲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在两宋之际对抗金斗争所作的贡献。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他针对大地主阶级投降派的投降路线,提出了反对妥协求  相似文献   

15.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引起了反抗。甲午战爭以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展开了夺取租借地、爭夺路矿特权,分割势力范围的斗爭,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各自的殖民地。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爆发的。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革命的、进步的战爭,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績。这次运动遭到帝国主义联合武装力量的血腥屠杀和鎮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八国联軍发动了对于鎮压中国义和团起义的軍事进攻。最后,与清朝封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其缔造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其处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存在阶级压迫,也存在民族压迫,因此引起了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甚至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而导致国内民族战争.历史上这些民族矛盾冲突和武装对抗,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民族关系恶化,对各族人民来说都是不幸的事件.明末清初,就是出现民族不幸事件比较突出的一个时期.为了争夺全国统治权,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和农民起义军之间,交错地展开军事对抗.其结果是: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镇压了农民起义,取得了中央政权;随即扫荡南明势力,消灭农民军余部,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在征服战争的过程中,对于敢于反抗的汉族军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勒令汉族人民剃发易服,肆行圈地,颁布逃人、投充等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使广大汉族人民蒙受屈辱和灾难,从  相似文献   

17.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爭,是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右派从思想战线发动的进攻所作的反击,是新民主主义道路和旧民主主义道路、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爭学说和反馬克思主义的阶级合作谬论的斗爭在当时的一个重大回合。这一斗爭的历史意义十分值得重视。戴季陶主义是以当时戴季陶的反动理论而得名的。戴季陶反对以阶级斗爭学说来解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主张以什么“中庸之道”来解释它,说什么自尧、舜以来的中国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至孔、孟而中绝,到孙中山才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且说什么要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它的“最高原则”,不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才是“纯正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任何统治者能够执行妥当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就有利于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繁荣.明清之际,中国正处在动乱的岁月中.连年的战争造成田园荒芜,流民遍地.刚刚入关的满洲贵族,立足未稳又忙于和反清势力作战,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边疆,边陲各部各自为政,形成了若干个与中央政府相对立的地方政权,因此民族矛盾趋向激化.  相似文献   

19.
傈僳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等国跨界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导致的。长期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其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促使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地族际关系影响下,不断重新调适,并呈现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今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爭胜利二十周年。抗日战爭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战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这场反侵略的正义战爭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英勇斗爭和伟大胜利,为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史写下了光輝灿烂的一章。抗日战爭的胜利,首先是毛澤东思想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全国广大人民的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胜利,是真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