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本问主要介绍了道家的生死观以及道家学说中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家重视人治,主张贤人治国。本文通过研究儒学伦理道德与其政治思想的关系,抓住仁学———仁政———贤人治国的逻辑线索,揭示儒家贤人治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理论基础,探讨了儒家在识贤、选贤和用贤等问题上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道”与“德”和儒家的“道”与“德”,在含义上有较大的差别。道家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永远在变的,人应该顺应这一变化;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秩序是不可逾越的。道家的“道”不可说,儒家的“道”可说,而且说法很多;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质,却不知“德”存在的境界,儒家的“德”指有高尚人格、品性高洁的人。道家主张以德报怨,恩怨情仇化解为上;儒家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凡事要分清是非对错。  相似文献   

4.
汉初陆贾为了向以刘邦为首的草莽英雄式的统治者们推行儒家仁政主张,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儒家立场出发,对儒家的“仁义”“道德”等治国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义与利之间呈现出既统一又矛盾的现象。儒家最早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提出处理道德行为和个人利益关系的主张。他们认为这一矛盾可以化解,其方法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必要时舍生取义。这就要求人们把自己所得的利益,建立在道德行为基础之上,消除不义而有利的行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义利观有所误会,认为儒家只讲义不讲利,否定人们的物质需求。本文旨在说明儒家义利观之真义,并指出其思想主张的主导面是合理的,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养民和教民问题乃是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针对其先后轻重的关系问题,学者间却各有持论,不一而足。本文取萧公权先生的观念为基本线索,检讨了学者对孔、孟、荀有关养民和教民之先后轻重的相关主张,指出其长短得失,并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判定教养次序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就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重农思想。在重农的目的上,儒家主张裕民兴教,法家推崇农战强国;在重农手段上,儒家主张采用引导劝教的方法,法家推崇法术权利的运用;在对士农关系的认识上,儒家主张士不用稼,法家则推崇粟爵粟任,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家思想各有差异,对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8.
曾巩以文章鸣,被后人称为醇儒。近年来对曾巩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往前推进了,以往局限于文学史中的曾巩研究的局面有所改变。曾巩以儒家理念为思想基础提出了"节用裕民"的主张,并在钱荒、荒政、基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儒家所阐述的道德纲领仁、义、礼及“五伦”、十义”等人伦规范包含了他们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认识和主张。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认识和主张今天已不尽适用了,但历史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今天的社会文明不能凭空创造,我们要建设当代家庭道德文明,就不能不对这些认识和主张中所包含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加以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0.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只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特征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并融为一体,这正是它的非现实性或空想性:强调天人合一、消弥天人对立;主张利用自然,但反对探究自然规律;脱离众生实践,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其价值,但很难在现实的环保实践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析劳动力权利的保护及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这一基本经济单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力的资本属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追求公平、公正的民主社会,我们既要保护劳动力的一般劳动权,又要重视劳动力资本权,同时还要借助于工会、职代会等平台来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认为to在动词原形前只起不定式符号的作用,没有词汇意义。这一错误对英语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语法对其称为不定式的论述错误的分析,运用词汇学原理,从to的词义出发,讨论和探讨这一语法范畴,从而归纳概括出一条较为实用的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化"一词定义众多,理解各异,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受特定国家的特殊情况所影响。文化在使用上主要有两类理解:其一,人类所能想到和知道的事物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其二,人为之物的全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前者又称为"人文派"定义,后者为"社科派"定义。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的整体理解可大体分为历时性文化观、共时性文化观、种族文化观和整体文化观。西方学界历来对文明有一种批判精神,在肯定其对社会贡献和作用的同时,抨击其对自然和人类的罪恶。文明同样有多种理解,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指文化中进取的、有成效的那一部分。但文明经常被异化,即用在了征服、杀戮同类、甚至毁灭自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超越性意向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基本的心理动力,它在不同的文学类别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观察视角的选择、叙事策略的运用、创作手法的独特和艺术精神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探讨它在民间文学喜剧性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发展观具有战略性、开放性、重点性、全面性、可持续性和人民性的特征。"三个代表"的发展观,把发展放在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地位;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突出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都曾经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二者的表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一端可尽。本文就意识形态领域观察,论述了明显不同的一点,即:西方突出表现为从神到人,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由圣到凡。文章并对中国形成此种特点的根源,从中国管制架构即政权、神权、教权(教化)相互关系的基本传统,和明中叶以来心学空前昌盛的客观形势,以及王学左派的独有特质所提供的契机等方面,做了扼要的分析,具体阐明了从圣到凡的转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阐明权制度是一种部分权利与部分义务相结合的制度,它的范围是法定性与个案动态性的结合。从其制度构成来看,英美法系没有阐明权制度,它是只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特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鉴于《诗序》作者与时代问题争论千余年后仍无定论的研究现状,特对其研究状况作了纵向梳理,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梳理过程中,尽量探求诸种说法所以得出结论的合理因素及论证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观点作了初步统计,得29说。  相似文献   

19.
修辞原则是修辞学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原则进行了阐述。本文从语言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认为修辞与语言建设关系密切,修辞应该遵循规范原则和文明原则,要发挥修辞对语言建设的作用,推动修辞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披露义务虽然能在现代契约纠纷的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却并未被中国《合同法》接纳为一般性先契约义务。其障碍主要来自于作为中国《合同法》基础的古典契约法理论中的主体假定和契约模型预设。然则,在现代交易环境和新契约法理论的双重夹击下,古典契约法理论存续的正当性已被逐渐瓦解。在此背景下,对披露义务在古典契约法理论上的立法障碍进行全面解构,并依托建基于现代契约特点之上的关系契约理论求解该义务的立法正当性和价值,应能为中国《合同法》尽早采纳该义务并建构起完善的先合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