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秀云 《理论界》2006,(8):95-96
文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文学事实的报道。它是文化新闻之下一个二级类别,包括对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批评、欣赏以及他们因文学而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交往活动的报道,基本特征为个性化、时代感、心灵性。当下报道文学新闻需要注意谨防娱乐化,去“戏剧化”,避免雷同化。  相似文献   

2.
从“社团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看,文学研究会社团的基本姿态是“著作同业公会”。这不仅是它能迅速壮大并推动新文学第一个高潮到来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创造社论争的起因。这种“公会”式的社团运作,还导致了文学研究会对各种流派和“主义”所采取的兼容包并主义态度,以及对于“为人生”和“为艺术”两不偏袒的折衷主义文学倾向。从而为我们对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局限加以了澄清。  相似文献   

3.
刘忠 《学术研究》2004,1(9):111-115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 ,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 ,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 ,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 ,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 ,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 ,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 ;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时间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一个过程与结果同时存在的复杂问题,它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不能也不应该“现代化” ,因为效率等现代化因素不适用于文学 ,高品质的文学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文学的原素———道德、精神、信仰、爱———都是永恒的与不可动摇的。现在所谓的“文学现代化”或“现代化文学”乃二十世纪解构风的产物 ,是以尼采为代表的解构大师思想学说东渐的产物。这一风潮无视如下规律 :文学创作的理念由古及今是一脉相承的 ,根本无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3,(12):143-149+178+2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文文学”是反映中国本土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用华文创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流传与外播以后华人的生存经验与世界的对话,形成“内”与“外”有联系、更有区别的特殊的汉语文学形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有其“多元共生”的切实内涵,也有其思维路向的跨界之弦,在学术推演上因之要求以道观器,处理好“史”、“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藻 《天府新论》2004,(5):127-130
地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地域文学形成的原因是 ,环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消涨 ,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时代的本土性与外来性的互补。地域文学的本质原因和本体特征为 ,时空不同结构体的“二律背反”。地域文学是“民族情结”的宣泄口和抵抗后殖民文化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成都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士,文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书院不课时文,并非只重学术,举业既属于书院文学教育的内容,也是书院教育的一个目标。经史之学是文学教育的根柢,同时保证了文学教育的道德底色。文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经世倾向,书院文学的境界和气象由此阔大。文学教学注重分体研习、循序渐进、书目指引、示范评改。文学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张之洞提倡的“清真雅正”,二是王闿运引领的“古雅绮靡”。书院的日常活动包括抄书、讲谈、考课、批阅、宴游等,文学教学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总体来看,尊经书院的文学教育是审美的,也是功利的;是当下的,也是传统的;是学术的,也是生活的。它以儒学为学术本位,以文体为教学支点,向外融合“科举”“经史”“经世”等社会价值,向内关联“功名”“风格”“日常”等人生体验,是具有“文学与文化生命整体性”的“大文学”教育。理解近现代以来“大文学”观的发生,书院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10.
陈玉兰在《文学评论》2 0 0 4年第 5期撰文认为 ,文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存在 ,文学生态系统是指以文学活动为中心 ,创作主体、作品本体、接受主体诸生态因素彼此关联、共振互动的一个整体。因此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无论是诗人主体研究、诗作本体研究还是诗群流派研究 ,都应该杜绝封闭自足的单一思维 ,而将之一一纳入特定时期的诗歌生态“互联网”中进行。文章通过具体例证 ,分析了诗歌生态诸因素的互动关系 ,并择其大端 ,结论为 :要把握作品本体内在意蕴须以作者之生存状态和精神心态为参照系 ;反之 ,要具现作者的个体生态 ,则须从文本所体…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青壮年时代是一位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对近代文坛有极大的影响,并推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其中有些论著如《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饮冰室诗话》,不仅对推动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倘以1920年为界,将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分成前后两期(这里是为叙述方便所作的假设,并非梁启超一生文学活动的分期):前期的文论多侧重对文学外部规律的探索,政治色彩比较浓重;1920年后,他在文学方面的论著则多属  相似文献   

12.
唐代兴 《天府新论》2016,(2):107-116
文学的伦理问题,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其核心问题是文学体式,它敞开为形式和本体两个维度:文学形式的内在规范是文体模型,其外在形式乃语言、形象、结构、技艺、意象、象征、隐喻等;文学本体的内在构形是文学心灵范式,其敞开形态是真善美。在文学本体世界里,美乃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其本体,善是本体的本体,它构成文学的真正基石。无论从文学的先验构架论,还是对作家之文学创作论,只有善才可使真成为可能,也只有善才可使美获得内在生命魅力。缺乏善,文学可能有虚假的真和修饰的美,却不可能有真实的真和纯正的美。  相似文献   

13.
刘俐俐  田淑晶 《学术研究》2005,(10):121-125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不仅注意力的最终对象是文学文本,而且缺失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本文在借鉴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本位”视角,提出人因为与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话语受阻而导致自身存在无法实现,所以萌生了文学阅读欲求的观点,并以此为阅读理论的逻辑起点,将文学阅读活动划分为前阅读阶段、阅读阶段和后阅读阶段。我们试图通过论述这三个阶段及在各个阶段中主体角色、文本样态的动态转变,在整体观照中把握文学阅读活动,从而揭示文学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并对文学本体予以反观。  相似文献   

14.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民族化,是处在“当代”的文学艺术在处理与本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文学经验关系上的一个护持自我、化他为我的丰富和发展过程。自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置于交往、撞击和互相渗透的大环境当中,文学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文学观念的产生。这一观念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作家在从事文学的创造活动时,应该自觉接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影响,又应该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前提,以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内涵世界文学的共同性和先进经验。鲁迅所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泛化与短信文学的勃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卫华 《江汉论坛》2006,(8):120-123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新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媒介、手段以及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文学的泛化已然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短信文学的勃兴既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相联系,也是时代的审美特点所使然。形制上的短小,内容上的平面,传播上的快捷,亦即“短”、“平”、“快”构成了时下短信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短信文学赓续着传统文学的特征,又不乏某些新的质素,在某种程度上使文学获得了对时空限制的超越,带来了文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一、文学的“两边”与“三边”目前文学被挤到了两个边缘。其一,社会的边缘。曾几何时,文学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动力。启蒙时期、五四时代、抗战期间,无数的青年正是手捧鲁迅、巴金、丁玲等作家的作品,抛弃小家庭走向新生活;抛弃;日理念追求新信仰。文学家可谓振臂一呼万夫应。一部名作,足可以影响几代人的心灵和生活。到如今,商品经济大潮铺天盖地,文学让位于商潮。严肃之作,不要说去打动一代人的。动灵,连出版与征订都大成问题。文学不仅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也失去了曾有过的受人尊敬与推崇的地位。其二,文学的边缘。“五四…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常谈论文学批评,却绝少提起批评文学。仿佛批评生来只配与“理论”作伴,而与“文学”无缘。其实,这不是误解,而是疏忽。如果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那么,文学批评若缺少文学色彩,也会传之不广,或广而无力。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批评若只有逻辑力量而没有形象力量,充其量也只能说服人,不能感染打动人;  相似文献   

19.
金岱的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是他多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小说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高校知识分子在生活、事业中的灵魂裂变及其对于灵魂整合的渴求。小说以展示人物的心灵为主,充满强烈的哲理意识,可称之为哲理心态小说。哲理心态小说体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就是其文本形式的颠覆性,内在表现是文本蕴涵的体验性与悲剧性。哲理心态小说实践了作者的生存本体论文学观。生存本体论文学观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联,重视艺术的抽象性,关注人的个体性生存,并将其视为文学的本体。哲理心态小说和生存本体论文学观,是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学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观点需重新认识。本文认为劳动与文学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 ,二者虽有先后关系却无从属关系。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源于交际需要 ,文学则是在此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交际工具 ;做为文学最早形式的诗歌 ,其“摹声又拟形”、反复嗟咏之特征 ,也与人类生存需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