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竺效 《浙江学刊》2005,(3):151-155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素,目前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我国环境法学者关于应否对这一内涵增加"权利公平"要素曾有过反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拓展.已被发展了的、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我国环境法之法律目的形成的环境伦理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修改环境法之法律目的内涵的政治思想基础.应将"权利公平"增加为环境法法律目的内涵之要素.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人们之间关系的合理化,尤其是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讨论,拓展和深化了对公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解,为进一步解读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确立公平理念,建构公平规则,是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治本之策,将为社会公平的全面确立提供一种示范,亦将开启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视阈。  相似文献   

3.
刘雪斌 《学习与探索》2007,35(6):105-109
一般社会中,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家庭中的世代关系、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和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世代关系所适用的主要的正义标准也不一样。家庭中的各个世代之间以关系作为分配标准,同代人之间以贡献作为分配标准,而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则以公平作为分配标准,这就构成了家庭正义、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三种不同的正义关系。明确这些不同的正义标准并通过具体的法律实践使之获得实现,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一平 《学术交流》2007,8(8):33-35
平等和公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人们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观念时,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当代学者多是在"什么的平等"这一角度上看待平等的概念,而忽视了平等的本意和平等的价值。现代理解平等不仅指相同性,还包含了利益和差异的因素。平等作为理念给人一种永恒的理想,同时对普遍平等的现实效果考量衍生出现代意义的公平。现代意义的平等只有在公平、正义的框架下才有真实的内容。在这个框架下,平等为公平提供理念的支持,公平则成为平等思想的价值延伸。公平在价值上超越了平等,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公平的实现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公平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实践的治世原则,是固守着特定平等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从建立之初就是以社会公平为价值理念的。无论从社会保障的本身性质特征,还是从其建立初衷以及硬性约束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有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违反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目的。所以,未来更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注社会成员的需要公平和追求社会整体正义为取向,建立健全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韩伯成 《社科纵横》2010,25(12):105-106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常",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寡欲节用",强调"取有度用有节"。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学说启示我们,在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危机感,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淑文 《学术交流》2006,(11):43-47
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公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鉴于环境资源在代内及代际配置上的不公平以及我国存在的贫富、区域、城乡差距拉大的现状,应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发展循环经济与可再生资源、保障公众参与制度等途径,实现环境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法律部门,其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这其中,哪一种价值目标是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几种主流学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公平、民主、效率和自由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在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法应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最大化地积累社会财富的动力.所以,在法的诸多价值目标中,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效益和公平.其中,经济法的效益价值取向应是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取向;公平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是有差异的.正义作为一种理念,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衡量标准,在社会制度安排上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公正在分配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分配原则和衡量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公平属于基础层面的衡量标准,强调客观性,注重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带有明显的中性和"工具性"色彩.厘清这三个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家春 《学术交流》2004,(7):161-163
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和教育效果公平。鉴于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教育"贫富分化"愈演愈烈的现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受教育的权利相对平等;打破以户籍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纳入教育财政预算。同时,构建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以灵活的办学方式,提供周到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建兵 《唐都学刊》2006,22(1):45-48
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或标准之一就是诸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主要反映着社会的主客观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具有公正、有序和充满活力的特质。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其中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为此,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和完善社会道德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正确处理公平、公正和效率的关系,充分发挥道德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英美国家保险利益原则的理论发展看我国立法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保险法至保险利益原则确立以来,对其法理有着“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这三大理论。而“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并不能解决保险的应有目的,“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理论更符合历史潮流。我国现有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采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法未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适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从英美国家理论发展的现状及国情,我国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不应适用经济利益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应适当运用经济利益理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敬奎 《求是学刊》2005,32(3):83-88
阶级性不是法的唯一属性,以权利为核心重构现代法理念,将成为现代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权利和义务(权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必须坚持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内涵着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和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已经由权利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西方社会正在由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过渡到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契合,当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权利发生冲突时,社会权利应优先于个人权利。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应该坚持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14.
胡利明 《创新》2016,(4):21-32
民族法学理论上属于法学学科门类,事实上从属于民族学学科却从事法学职业。民族法学和法学在法学价值上有融合和契合,但不能等同或替代,原因在于法价值理念有冲突矛盾。民族法学研究方法既来源于又高于法学研究方法,作为"客观存在"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理念创新需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探析理念创新的理论根据,将其引导到价值衡量分析的学术轨道上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重点集中突出核心价值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规党法"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纪与其他党内的各种工作规则,"党法"不是法律,目前我们所说的"党法"与国法中的"法"不是一回事。本文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统称党的规章制度。依法执政的提出要求执政党的执政行为要有法律依据,这一规范执政党执政行为的法律正是"党法"。因此,"党法"一词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预示着党的制度化建设的未来方向与执政行为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所以建规立制是当前执政党依法执政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将技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框架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式和内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与中国近代技术发展过程相伴的制度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记忆”。在中国两千年“官僚集权”的社会中,“官—民”二重结构的基本制度环境始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禁榷”、“官工业”等制度安排“暗示”了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制度和技术激励制度的内容;官本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能力配置。制度壁垒导致中国近代技术引进的低效率。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做出正确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非现实性冲突是基于价值观、信仰等对立形成的,两方或多方执著于"紧张释放"的冲突行动。法律作为控制社会冲突的手段,对非现实性冲突显示出"控制不能"的困境。科学的法律发展观不应该是刺激法律万能奢望的滋长,而应是对法律限度保有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重诂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文化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灿 《学术交流》2004,1(7):119-124
与《红楼梦》等名作相比,才子佳人小说宣扬的婚恋理想更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民众心理,因而有必要重诂其思想文化内蕴。才子佳人小说将理想婚姻的缔结寄希望于人治社会的"法"———皇帝的圣旨———虽然靠不住,但我们却可以保留其"法"的基本内核,代之以法治社会的法。它宣扬婚姻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通过赞美"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世人的异化,通过高扬"才子""佳人"的"情"、"情""理"合一来反拨晚明清初色情小说人本位中的专注于"欲"的不健康的极端倾向。尽管才子佳人小说也有一些瑕疵,但从总体上说,它的思想文化内蕴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王继恒 《创新》2011,5(3):88-92,127,128
协调发展原则是我国环境法所确立的、对环境保护进行法律调整具有全面指导作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实施协调发展原则对加强环境保护,顺利实现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依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出新的解释,既是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Gender equit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decision‐making powers. Women's experiences of gender equity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their contraceptive use.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wo databases: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exual Attitudes and Lifestyle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ertility and Family Surveys, was undertaken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der equity measured at two spatial scales (small areas and countries) and women's contraception u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scale at which gender equity is considered is important. Gender equity was associated with contraception use at a local level, but not at the country level. Further, gender equity (at a local level) benefited women with less education in terms of increasing their likelihood of contraception use compared with more highly educated women. Results suggest gender equity is a potential pathway to reduc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health in developed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