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户籍管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进行人口统计,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劳动力提供人口资料;二是加强户口管理,为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三是进行迁移登记,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实行物质和产品的统一调拨与分配,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拨与分配。人口的盲目流动是与计划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劳动力是人口的主体部分,其逻辑结果,户口也就不应当自由迁徙。然而,人不是物,不能完全象物资一样听从调拨与分配。人有意志,有愿望,会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自发流向就是从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向生活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存在,使人口产生一种从农村流向  相似文献   

2.
户籍管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属于社会控制或社会管理的内容。但是,在一般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对此并不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特别是西方社会学,几乎不涉及这一领域。但是,户籍管理,在我们中国社会,又是涉及到11亿人的日  相似文献   

3.
户口政策是当前和多少年来人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丁水木同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初探》一文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这一现点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关注,现再发表肖林同志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如何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报告回顾了现行户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和户口的固定性、等级性、价值性等特性,总结了十年来户籍制度已经作出的初步改革,提出了今后改革的近期步骤和长期目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强化户籍制度维护社会治安的基本功能,转移控制城镇人口机械增加的特殊功能,逐步淡化分配生活资料一类的附加功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牵头。本报告执笔者丁水木,课题组负责人,该所所长,副研究员。参与报告起草与讨论的课题组成员有: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吴书松、许妙发、王莉娟,上海市公安局户政处王景泉,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闻莲芳,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办公室林青山。  相似文献   

5.
一 "户绝"即绝户,指户内人口均已死亡或不再有合法继承人.意味着该户在国家户籍上的消失.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当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成是同步的,而作为一种国家户籍管理下的事实判断则应当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同户籍编制、人口控制与赋役摊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及其所属部门(团体、机构)借助“社会控制”——这一机制保证遵守一定的制约(规章)。如破坏这些制约,将会使社会秩序发挥的功能遭受损害。法律、道德、习俗、行政决议等等是这些制约的主要形式。社会控制的作用主要归结为对破坏各类社会制约进行各种方式的制裁。同时,它还对遵守社会制约的行为予以鼓励。但狭义的社会控制是与刺激机制相区分的,它作为社会的各类管理制度,作为逆向联系的机制,保证完成主管机构的指令。所以说,社会控制系统是以社会有机体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李滔 《创新》2018,(2):110-118
现代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对公民信息实施公共管理,需要对行政主体的信息行政权予以规制.与信息有关的行政权力与责任没有配置到行政组织的确定岗位,会导致行政组织这一权力载体的法律规制缺位,进而使行政机关行为失范,法律关系紊乱,监督机制无法发挥功能,这是造成目前户籍管理改革难以推进的制度上的重要原因.行政组织应当适应和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的条件,按照分权理念,大胆向社会放权,向组织下层移转事权,同时加强行政监管与法治监督.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2008,(15):59-59
日前,江西省正式下发《2008年深化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江西省将探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建立新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的城乡结合部无论是观念还是体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产生许多不和谐因素,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为此,必须在国家征地制度的变革、城乡利益结构的调整、街乡行政管理组织制度的变革、户籍管理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求得突破,以维护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稳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行政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指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行政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对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一行政道德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行政管理成为由一批人专门从事的职业之后而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分工,反映这种行政管理特点的职业道德,就叫做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它调节着管理主体与客体以及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政法诉求立足于实现行政法治社会。行政法治社会的外在形态即行政法秩序,其基础性本质内容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法律性实体性本质内容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法律价值性本质内容是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行政法治社会是渐次实现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行政法运行所展现的“控权”与“平衡”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契约意识:宪政的观念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私契约理论演化而来的社会契约意识,可以逻辑地推演出宪法产生的必然性。宪法实质上是社会契约的法律表现形式,社会契约意识决定了宪政的外在制度框架和内在价值诉求。通过权力制约实现对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契约的根本宗旨,也是宪政的价值取向。社会契约的成立与履行是以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来实现的。通过权利制约权力以及通过直接控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间接地影响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宪政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主导的基层政权组织被赋予的行政权力性质(党政不分以及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一体化)造成它与国家和基层社会的一种结构性的(利益)竞争关系,致使其权力时常处在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之外。因此,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策取向并没有将县级主导的基层政权组织完整地纳入以国家权威为中心的、统一的政权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4.
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研究惯于将音乐作为一种对位式的单向身份认同方式,这一辨别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工业社会的消费逻辑合力绞断了这一单向的身份认同方式而使两者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认同关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每一次身份认同关系的变迁,其外在表现形式是自我风格的嬗变,而其背后所潜藏的却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制约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风格的认同阐释本质上也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15.
王爱清 《唐都学刊》2007,23(3):6-10
秦与汉初由于国家授田制得以有效推行,加上当时以宗族豪强为核心的社会势力尚不发达,国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对基层百姓的有效控制。这一时期,里吏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忠实履行者,以国家行政为最高准则,而里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透露出较强的行政性,西汉中期以后社会势力作用下所谓的自治特征尚不明显。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基层统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收容遣送管理是国家对社会流浪人员进行收容、审查、管理、教育、遣送和安置的一项行政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为控制和治理社会流浪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为了探索收容遣送管理工作改革的途径,使收容遣送从边缘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初步分析认识收容遣送的基本属性,意欲探索收容遣送管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薛志英  彭葵葵 《探求》2018,(1):87-93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检察权对行政权的直接监督,也是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力救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具有正当性基础,遵循了法治规律,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基于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目标的一致性,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互动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以及检察权与行政权二者的关系出发,结合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及效力。  相似文献   

18.
吴树国 《唐都学刊》2009,25(4):21-24
随着唐宋之际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变,户籍在税收中的地位开始削弱,户籍制度本身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在户籍编制和户种设计上开始体现了土地的中心地位.主要表现为据地造籍、主户与客户之分以及形势户籍的出现.由于户籍本身是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工具存在的,因此,根据土地占有情况确定户籍,使原来社会管理中的身份性让位于财产性,从而使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社会管理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概念,并以此概括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文章指出了"行政吸纳社会"的三种主要方式——"限制"、"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进行了说明。通过考察"行政吸纳社会"的实际效果,发现这是一个真实有效的体制。在"行政吸纳社会"的体制中,国家与社会不是分离,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从行政诉讼视角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可透视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基本关系,即司法权监督、制约着行政权。其方式是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这种制约具有单向性和被动性的特点。但与我国法制建设的阶段性相适应,有些行政权行使的空间如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国家行为等,就不渗入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当然,司法权不能替代行政权,而行政自由裁量也不绝对排斥司法审查,当自由裁量显失公正或达到滥用的程度时,亦应受司法权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