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心理就是指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各种客观现实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活动等的总称.  相似文献   

2.
本刊主编陈立浩教授荣获“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2月 2 8日 ,省文联召开三届三次会议 ,总结了我省 2 0 0 2年文艺界所取得的成果。本刊主编陈立浩教授荣获“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2 0 0 2年 ,我省文艺界取得了可喜成绩 ,陈立浩等 5 5位文艺界人士荣获“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周文彰到会为获奖者颁奖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我省各级文联充分发挥作用 ,为将海南建设成文化宝岛作出应有贡献。他指出 ,海南建设文化宝岛是全面建设海南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海南旅游吸引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养“海南…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感觉?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把感觉与感受、直觉、印象,经验、体验等相提并论,同时对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作了与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叙述。他们说:“‘感受’就是写小说的基础。”对这个问题,高尔基说得很清楚。当有人问他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他写作?他说是“印象”。又问他多在什么感受上去建立形象?他说“在一切感受上”。他还说:“把作家缺少的那些环节放到经验里去,以便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这就叫直觉。”我国作家谌容也说:“我写《人到中年》时,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  相似文献   

4.
一 在心理学上,感觉一般被定义为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所引起。刺激在感官内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而这种种不同类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的结果则成为知觉。感觉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大脑,知觉则从刺激汇集的  相似文献   

5.
论创作客体     
如果有人问:文学创作的客体,即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什么?许多人可能会这样回答:客观现实。猛一看,这个回答似乎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天经地义的;而且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这样看待。然而事实上这个回答是非常笼统的,是很不确切的。“客观现实”,这几乎就是人类社会、外在自然、小至无内、大至无外的一切事物,难道它们都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天体运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但就它本身来说,是文学创作的对象吗?爱兹病毒的活动情况也属于客观现实的范畴,文学要写它吗?相反,人的情绪、情感、感觉、  相似文献   

6.
<正> 一所谓艺术上的真,我们认为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基本是一致或相符的,但又不完全相等。它和科学上的真一样,是认识论问题,指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是否正确。只不过科学家是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反映世界。当科学家用概念体系准确地掌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时,我们就说他的认识是真实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便是假的。当艺术家用形象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时,我们就说他创造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依据这种指导思想,下面让我们对艺术时空的本质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那一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美学家。他的诗文写得很清新,还工书法、金石篆刻和绘画,书法在清初有“国朝第一”之誉,“画入逸品”。因此他的一系列关于美学问题的命题和论述,既有思想家的深刻性,又有着文学艺术家的准确性。他既强调文艺创作的真,显示了那一时期美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又重视文学艺术家的人品操守,并把这一点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显示了他的思想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他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真善美的统一。遗憾的是,傅山的这一美学遗产并未引起我们学述界应有的重视,一些美学家在谈到那一时期的美学时,往往只讲王夫之,而对子傅山,却未予理会。实际上,傅山的美学理论,特别是他对于诗歌和书法艺术的论术,在理论价值和思想意义上,并不比王夫之的诗歌美学理论逊色。更由于傅山的思想理论“皆反常之论”,而王夫之则自居正统,因而两相比较,傅山的理论体系更少保守性,更具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一前期创造社是以浪漫主义相标榜的,它的理论旗帜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按照他们的理解,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的出发点是精神的心灵的东西.这种从主观出发,摈弃客观,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产物,突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从摩罗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人、艺术家正在从对立和对抗当中破掉自己,从忧怨和愤怒之中解放自己,而面对未来了,面对具有爱、具有希望的心灵的未来。心灵的未来,只能是更加的包容和博大。摩罗在《因幸福而哭泣》中为自己没有幸福的感觉而羞愧。为什么摩罗以前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呢?说他很敏感,但他以前为什么会对幸福如此麻木?我想因为一直在怨,在向外投射的时候,没有用这颗眼睛和心力去发觉这种幸福与美。当他经历过种种挣扎之后,发现爱和幸福成了他最有前景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音乐形象是有思想的艺术家从许多现实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分析出来的典型的东西,并通过自身的意志加以组织后形成的产物,并在创作思想和感情深度上将生活现实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出来,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交响音乐等种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变成了一种新的客观现实.它能够恰当地在听众或观众的意识中唤起种种相应的感觉和印象,尤其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也越来越有超前的意识,所以对艺术作品也追求新鲜、独特,这对我们的创作者有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在欣赏朱李贤先生的歌曲创作时,我联想到一些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主题…  相似文献   

12.
辩证思维的两种形态且大有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认识的间接反映,辩证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矛盾认识的间接反映。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它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区分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的两种形态,即:哲学辩证思维形态与...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保持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并且有很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在宋代艺术家中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的审美心理经验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家们总是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力,这种创作动力主要源于心理上的一种自我展示的本能冲动。这包括了智慧,理解力、前瞻和回顾等因素的内在孕育。然而,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他总是能在某种传统中找出存在的秩序。通过吸收远古时代的、近代的或现代的传统,重塑现在,创造  相似文献   

16.
学园萃思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 ,它在表现里面召唤那不可表现的事物 ,它拒绝正确的形式的安慰 ,拒绝有关品味的共识 ,这种共识允许产生对不可能事物的怀旧感的共同体验 ,并且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不是为了从它们那里得到快感 ,而是显示更好地产生存在着某种不可表现的事物的感觉。后现代艺术家或画家处于哲学家的位置 :他写作的作品或者他创作的作品原则上是不受预先定下的规则的主宰的 ,而且不能通过把规定的范畴应用于这一文本或作品 ,根据规定性的判断来判断它。这样的规则和范畴正是这一作品或文本在探讨的。因此艺术家和作家在没有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为文学艺术家提供创作素材,文学艺术家为社会塑造典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给生活以积极影响。 文学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和客观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却历来众说纷纭。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几十年来已经成了左右我国社会主义文坛的定论。然而,前几年,又有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所谓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宽容的理由     
湍流 《快乐青春》2011,(9):35-35
一天,一位艺术家站在河边和朋友们说话,一头猪突然冲了过去。把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撞进了河里。幸亏河水很浅,浑身湿淋淋的艺术家慢慢爬起来,他饶恕了这头猪。他说,他这一辈子都在用猪鬃做的笔,现在总算多少偿还了一点这笔债。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长廊里难得的艺术家。他酷爱艺术 ,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但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 ,他一生用他的生命体验来写作。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他晚年最珍爱的一篇作品 ,据说他在校对《饥饿艺术家》时禁不住热泪横流。文本带有极强的自我指涉性 ,且暗含了作者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探索。《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荣光到被人厌弃的落漠 ,始终不被真正理解而孤寂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小说着力刻划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  相似文献   

20.
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论是认识论的基础部分 ,在这个领域 ,哲学论著可以说已是汗牛充栋。但已故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在 80年代讲授他的“广义认识论”的时候 ,却仍然说感觉论是他花力最多的部分。这个问题对于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重要 ,这个问题之确切解决的不容易 ,由此可见一斑。感觉论的核心是“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常识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但稍作思考 ,便能发现对感觉的无条件信赖是不明智的。在古代 ,哲学家们就开始怀疑感觉的绝对可靠性。庄子、荀子、德谟克利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 ,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