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1 080个创业农民调查样本,首先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O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业动机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一技之长、与政府工作人员是否有联系、家庭人员数量都对成长型和价值型创业动机有显著的正影响;风险偏好和婚姻状况都会提高价值型创业动机的发生概率,而性别和人均收入则会提高成长型创业动机发生概率;文化程度对农民创业动机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创业动机对农民创业绩效影响模型回归结果可知,相较于生存型创业动机的农民,成长型和价值型创业动机的农民绩效更好,此外,家庭人均收入、性别、婚姻状况,风险偏好对农民创业绩效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统计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农村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对粮食生产绩效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农业合作化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并改善了其基础争件;曾使粮食产量迅猛增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已达到新的制度均衡。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宜分两步进行:第一阶段仍应保持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制度形式,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第二阶段应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参与行为与缴费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苏中和苏南参保率均在80%以上,参保率较高;农民参保缴费出现一定的梯次,苏北地区农民普遍选择较低缴费,而苏南地区农民选择较高缴费的较多.Probit计量检验显示,年龄较大者参加新农保的概率较高;家庭承包地面积的多少与是否参保显著正相关,现阶段土地难以承载农民的未来养老保障功能;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参保的概率越高.Ordered Probit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农民参保缴费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流转情况在苏北地区对农民的缴费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榆中县6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年人均收入以及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显著;而性别、婚姻状况、如何看待子女赡养、农户类别、选择何种方式养老以及对"捆绑政策"的看法,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制定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淡化家庭养老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就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Logit模型,结合安徽省635份农村住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兼业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农户兼业有显著影响,男性具有比女性更高的兼业意愿,大龄会降低兼业可能性,高文化程度会促进农民兼业;家庭成员数、人均耕地面积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对农户兼业的影响显著,家庭成员数越多,兼业的可能性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兼业积极性越低,农民是否是党员村干部,对兼业积极性也有影响;参与农技培训或者有土地流入的农民不太可能兼业,而发生过资金借贷的农民兼业积极性较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技培训体系,增强农民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的调查数据,用独立性T检验描述性分析农户退出选择偏好差异性,并采用Logit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农民性别、家庭规模、家庭年总收入、农户脱离农业程度、家庭供养系数以及宅基地政策了解度等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影响其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针对该结果提出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弱化土地保障作用、建立满足不同类型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及有偿使用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年来农村社会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评价、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的态度等与农民的泛国家意识及当前农村土地的类私有特征的复杂关系.指出农民的泛国家意识与当前农村土地的类私有特征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民对土地制度的认知,但两者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的调和考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民土地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陕西省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采用BCC模型评价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他影响因素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且耕地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复种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地块数量、户主受教育年限、有效灌溉率和农业补贴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当下不断优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层面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也影响着村民的养老责任认知和偏好选择。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三截面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子女养老地位虽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村民主要的养老选择;社会养老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同;村民对社会养老的选择存在年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促进了村民传统养老观念向现代养老观念的转变,即养老保险提高了村民社会养老和独立养老意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事业发展需重视村民养老观念嬗变及其与养老制度变革间的双向反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村主任受教育程度既关系到基层人才队伍质量,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面板数据,分析村主任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并且在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和农民群体内部异质性并存情况下,村主任增收渠道和效应产生了不同的受益群体,能够显著增加种植大户的人均农业收入和低收入农民家庭的人均非农收入。在山区等信息封闭的地区,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对农民家庭收入及结构影响更明显,能增加山区农民家庭人均非农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减少其人均救济低保收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对不同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农民家庭分类施策、因材施策,对于乡村人才振兴与减少相对贫困、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了福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等5个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目标,农业补贴政策作为虚拟变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定量评价了2004—2008年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关联度处于最弱地位,说明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出了调整农业补贴称谓与标准,注重农业保险补贴及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运用陕西省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在已有文献对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农户纯收入、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贷款、土地规模、农村公共投资为影响因素,用Eview5.0计算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找出可以激励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有效措施,提出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村小额信贷和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等建议,推动农户农业生产投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苏省沭阳县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情况与其土地流转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现阶段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比没有参加的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更高. Logistic计量检验显示,农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与土地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拐点分析进一步表明,若农民没有任何养老保险,人均年收入需要达到10万元才能突破土地流转意愿的质变点,对于现阶段普遍只参加新农保的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离质变点仍然有一定差距,而既参加新农保又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均年均收入仅需1600元以上就能达到较高的土地流转意愿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完善土地市场化水平测算方法,测算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并找出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因素。运用测算出的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土地市场化水平数据,建立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收支比、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人均土地面积3个变量对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对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不显著。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地区效应。通过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地非农化土地市场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发育,形成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1997—2011年河北省实际统计数据为来源,分析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现状及变动趋势。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总产值比重和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人数比重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积极影响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负担系数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消极影响因素,并在其后对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提出了促进河北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年山东省潍坊市的农村家庭住户调查数据,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家庭收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与受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家庭总收入,非农经营活动对家庭收入影响最大;劳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家庭总收入之间成U型关系。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关键在于政府普及农村教育培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个人创业和非农就业;逐步开展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我国耕地变化的区域效应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退耕是其主要原因.耕地面积减少对区域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耕地占补平衡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属经济发展主导型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中部属过渡型地区,耕地保护不影响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小,生态退耕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我国西部属生态保护主导型地区,生态退耕有利于实现水土资源平衡,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耕地保护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