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的终极性价值目标是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把握和价值判断,表达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意义的最高价值理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必然蕴含着人的价值期待和价值理想.从幸福的角度来看,幸福是每个人向往的人生目的;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幸福是国家和政府实现的最高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幸福实现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2.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根本内涵的"中国梦"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具体体现为四个维度:一是在时间维度上连接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民族特色和全球视野的统一;二是话语内涵上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者融为一体的丰富性及其内在的有机整合性;三是实现了话语取向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及其相对平衡;四是实现了话语表达的文化性和生活性,推进了意识形态由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渗透,能够促进意识形态的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个人维度、政权维度和社会维度。在个人价值维度,生命教育守护个人的自然生命、启迪其精神生命、引领其价值生命;在政权价值维度,生命教育建构政权的伦理基础、推进政权的统治教化、维护政权的治理权威;在社会价值维度,生命教育通过追求人类自身的价值实现和消弭政治国家的膨胀以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民生幸福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着重关注的领域之一,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幸福是人民的基本诉求,也是党和国家当前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民生幸福,应当从经济、文化、制度和价值四个层面进行构建。一、民生幸福的经济维度"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1]物质条件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庆市社区改革是实现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尝试。为继续推进大庆市社会治理改革的深化,应当从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人本价值取向三个维度建立社区服务绩效评估体系,通过绩效评估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大庆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谐大庆。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后工业化社会公共行政的新型形态,是我国在继经济建设型政府之后人民企盼的、也是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努力建构的更好、更高形态的公共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核心是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在发展新型电子政务的基础上,促进政府治理从强调经济管理转向关注民生社会建设和展开新型公共服务.因此,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运行流程再造必须紧紧依循新型公共服务和民生社会建设两个维度;必须依次经历完善传统服务流程和构建新型公共服务流程两个渐进阶段;必须兼顾实体性和虚拟性两种类型流程的再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其真理维度,也有其价值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可以归结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大价值目标均有其特定的涵义,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四大价值目标并非等量齐观,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前三者都服务于人民幸福.四大价值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五百年来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几乎完全受西方现代性模式的支配,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似乎也未能例外。可是,最近几十年的西方社会正在逐步扭转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的功利主义强势目的论,逐渐转向公平正义优先的普遍社会道义论,福利资本主义和日益强烈的社会正义吁求都证明了这一重大"价值扭转",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在悄然发生类似改变。基于对现代性社会发展模式的批评性伦理学反省,围绕社会"为何发展?为谁发展"的价值追问和政治伦理反思,提出重新校定社会发展目标,将"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使我们的社会发展真正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确信,民生改善、社会正义和人民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并可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新政"(the new deal of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1.
"致太平"思想是道教经典著作 《太平经》 的出发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通过培育诚信、 孝善的道德品质,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周穷救急"来保障"以民为本"、 宣扬"广而不伤"的平等博爱思想以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天人一体"、"三合相通"的思想为指导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国家的安定和谐.从个人、 社会、 国家三个层面对"致太平"理论进行当代阐述,这对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人民幸福安康的伟大梦想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府的决策理性最终趋向于实现经济与政治双重效用最大化。就村民自治政策而言,政府的决策理性主要从民主取向和治理取向这两个维度来设计村民自治政策的。但是,是民主取向为主还是治理取向为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是一个复杂难辨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政府试图通过推进乡村民主化进程来达到有效治理乡村社会的根本目的。其取向是工具理性的,但过程却包含了价值理性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马金芳 《北方论丛》2012,(5):140-144
无幸福,则无发展,至少无真正的发展.较之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而言,幸福是社会法更本质的价值追求.在终极意义上,对幸福之追求是社会法规范确立与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引与最终归宿.幸福具有多种维度:个体幸福与主观幸福是社会成员自我救赎的场域,而社会幸福与客观幸福则是国家与社会的可作为空间,也是社会法发挥作用的“势力范围”.社会法不能回避当前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偏低的现实起点,社会法应在公民的自我救赎范围之外实现自己的制度担当,即为国民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增强国民的公平感,提升国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与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实现中国梦起引领作用。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顶层设计要求、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和内化成为公民个体行为准则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和人人出彩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取向。社会治理具有基础性和微观性,是地方政府职能的本质内容,所以社会治理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治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多重维度和多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依法治理,筑牢社会秩序的制度底线;合作治理,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综合治理,形成公民社会全员治理的局面;动态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进程。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方向、内容和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分层级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类别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权制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阶段的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基于整体政府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安全治理的"碎片化"是现代公共事务治理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21世纪公共事务治理中遭遇的一种普遍性困境."整体政府"作为一种回应政府治理"碎片化"现象而诞生的理论思潮,给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提供了一条非常有帮助的思路.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在组织结构和伙伴关系两个维度上也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政府"取向.但是,现有改革是不充分的,在组织结构、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伙伴关系、组织文化四个维度上都还有很多缺失的环节.如何在将来的改革中涵盖这些缺失环节,无疑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要按照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价值三个维度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上,要实现由举办者控制的单边治理模式转向更有利于发展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切实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在治理方式上,要摆脱人治的困扰,构建“五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从“个人治理”转向“制度治理”,切实提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在治理价值上,以公益性为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与价值旨归,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益性。  相似文献   

18.
"脱嵌"与"重塑":转型期社会中介组织的治理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飞 《人文杂志》2007,(5):184-188
转型以来,社会中介组织的不断生成和扩展已是不争之事实,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尝试从治理角度来对此分析。首先,在外部治理上,社会中介组织"脱嵌"于政府获得自主性、合法性的同时还需要和政府进行关系重组;其次,在内部治理上,社会中介组织要逐步培育有效的内在规则;最后,社会中介组织在治理上需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公共理性"应该是不同社会中介组织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幸福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复合体,包含着多向性的复合价值维度。在现实中,幸福的复合价值维度又以主体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并发挥作用。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着幸福价值取向的偏离现象,主要表现在幸福取向的具体内涵、幸福生活的获取方式、幸福生活的主体目标三个方面。确立主体正确的幸福价值取向,从而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真实幸福感,可以从多样性需求的满足——幸福取向的人性依据、个性化方式的呈现——幸福取向的情理依据、高品质生活的拥有——幸福取向的精神依据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一个理解框架及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一项基本职能,其正当性、范围和方式受国家构建和行政模式的影响和约束.目前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仍旧是一个未完成共识的研究议题,从公共责任类型和公共政策取向这两个维度构建理解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可以避免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片面认识,可以发现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旨在于如何消除对全能政府的依赖,并在限制强制性权力行驶中改善公共服务,其政治思维倾向和价值追求不是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而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取决于政府角色认同的转变和治理机制的设计,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则应当融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