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乔生 《北京纪事》2013,(3):102-103
<正>鲁迅、周作人、爱罗先珂等在北京世界语学会的合影,摄于1922年5月23日。前排左起:王玄、吴空超、周作人、张禅林、爱罗先珂、鲁迅、索福克罗夫、李世玮;后排左起:谢凤举、吕傅周、罗东杰、潘明越、胡企明、陈昆三、陈声树、冯省三。中国世界语教育的发展,得力于蔡元培(1868~1940)不少。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的宣传推广,为世界语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世界语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2年,蔡元培任中  相似文献   

2.
巴金对五四时期"爱罗先珂热"的介入,是个值得探討的文学现象。爱罗先珂(Vasil Eroshenko,1889-1952)是俄国盲眼诗人、童话作家和世界语者。他在俄国并非著名作家,唯于中国却获得五四文人的热情译介。巴金对爱罗先珂的译介和接受,有助我们理解中国五四作家的"爱罗先珂"情结与投射。本文把巴金理解为一位"文化翻译者",讨论他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俄国的资源,并以《长生塔》为切入点,重新考察巴金在中国儿童文学上的位置。本文题目中的"童話""梦话""真话",转化自巴金的引文和书名。巴金曾把其"童话"称为"梦话",而"真话"则来自巴金《随想录》的"真话集"。本文认为,巴金的"童话"是个"梦话",表达了对理想新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是回应时代的"真话"。  相似文献   

3.
鲁迅以极大的精力译介爱罗先珂童话,有着内在的思想动因.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爱罗先珂对社会现实有着和鲁迅相似的心理感受,并同样擅长以隐喻的方式将之表达出来.尽管他们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但都不约而同地以"放火"作为抵抗现实的象征,对启蒙精神的追索以及对"放火者"命运的思考成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不仅如此,在精神对话的过程中,鲁迅最终以更深沉的"报复"命题对爱罗先珂的理想主义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4.
李年贵 《老友》2013,(8):18-18
这两张照片,是我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的合影。一张是在1983年10月29日,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当天我向他敬酒祝贺;另一张是在10年后的1993年10月29日,在中国工会十二大第一次执委会上他同我的合影。  相似文献   

5.
普京选婿     
金司晨 《可乐》2010,(11):8-9
【总统有女初长成】 2008年9月,一张家庭照片在俄罗斯引起轰动,因为这张照片大有来头——这是普京夫妇和长女玛利亚的正面合影。合影中,玛利亚一头金发,身着短裙,显得端庄而漂亮。  相似文献   

6.
在巴金六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历史长河中,童话作品是一朵晶莹的浪花。巴金是在外国童话作家作品的启迪下,萌发童话创作欲望的。早在二十年代,他就以纯真的童心研读过俄国盲人诗人爱罗先珂的童话集,三十年代初期选编、出版了爱罗先珂的第二本童话集《幸福的船》,四十年代又完成了译介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集》等。并在悉心传播外国文化的过程中,吸取优长,融入自己的童话创作之中。三十年代,巴金已在日本和上海先后  相似文献   

7.
《小鸡的悲剧》与《鸭的喜剧》,文题对应得这样巧妙,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含有深意的安排?这必须从《小鸡的悲剧》的作者爱罗先珂的经历、思想说起。 爱罗先珂,俄国的盲诗人,一九一四年去日本学习,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漂流于泰国、缅甸、印度。这里的田园式生活,幽静的森林,清香的花草,善唱的昆虫等一直牵动他的情思。以后,无论在日本、在中国的哈尔滨和北京,他都常常心神往之地向人们谈起这些美好的往事,——尤其是在感到烦闷、寂寞的时候,他往往沉浸在这些回忆里,以暂得解脱。一九二一年因参加“五·一”节活动被日本警察逮捕,在遭受殴打侮辱后,被日本政府驱逐  相似文献   

8.
这是浙江省平阳县8个姐妹的一组照片。从1977年开始,每年一张合影,她们已经坚持了35年。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以细腻的笔触在童话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美好的未来国度,表达了平等与博爱的思想,以及为追求自由与幸福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创作中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战斗气息。  相似文献   

10.
俺爹 俺娘     
1984年春天,参加工作只有半年多的俺,在单位同事那里借了一架红梅牌120照相机,回到老家,在自家的小院里,给俺爹俺娘照下了这张黑白小照片。这是俺爹俺娘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合影。  相似文献   

11.
陈乐三 《老友》2013,(8):16-17
2007年元月10日,远在江西黎川县城的大表嫂不幸病逝,我们兄弟一行前往吊唁。其间,坐在轮椅上年逾八旬的大表兄,嘱咐儿子取出一本相册给我翻看。在几百张亲友的照片中,我发现了一张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大哥、二哥的合影。这张老照片的意外发现,让我惊喜万分!因为它是至今仍保存完好、难寻的兄弟3人年轻时候的合影。多亏了大表兄有心,历经风风雨雨半个世纪,仍然妥善地收藏着它。征得大表兄的同意,我如获至宝地将其带回了家。  相似文献   

12.
七步之爱     
家中的旧像框里,有一张父母结婚时的合影,这也是他们生命里唯一的合影。照片上的母亲温柔善良,眼神中饱含着对父亲的信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黄埔·珍藏     
《新华航空》2011,(3):66-67
中国第一张女兵合影的由来依黄埔军校惯例,一般入伍生不拍集体合影,原因是入伍训期过后,经考试分科将淘汰不及格和身体病弱的入伍生,只有当学生毕业时才照合影留念。那么又是谁促成"黄埔女生大队写真"的呢?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阵营分化后,坚守思想启蒙的鲁迅从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者与俄国知识分子的巨大差距。于是,鲁迅观察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点开始由批判复古保守的旧文人渐趋转向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新知识分子的表现。与"特殊知识阶级"长达一年的鏖战,引发了鲁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本质与价值取向的持续关注。挣脱体制,自我放逐,做一个"真的知识阶级",是鲁迅来到上海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姚淑芳 《山西老年》2012,(12):23-23
在父亲的相册里,有一张他与四个战友一起在北京照相馆的合影。前排正中间的就是父亲,其他四人都是他的战友,坐在父亲左边没有佩戴徽标的战友叫黄亚杰,因当时巳办理了转业手续,故合影时不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徽标。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3,(9)
翻开我家的相册,里面有四套结婚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父亲母亲的一张半身黑白结婚照。爸妈至今记忆犹新,他们结婚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家乡是一个贫困乡村,大家都在为生计奔波,没有人拿得出闲钱照相。照张相片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但毕竟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念过几年书的爸爸妈妈希望有张合影留作纪念。家里一直为无  相似文献   

17.
方子华 《老友》2013,(4):17-17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初为人师时,与几个学生娃的合影。她们都是班干部,那是我对她们交代一些班级工作后,一位爱好摄影的老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影像。时隔34年,我从知青队伍中被选拔去当教师的往事又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18.
2010年6月,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一张照片在大连准备出国留学的一些高中生中流传开来,照片背后的故事更令这些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津津乐道。这张照片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合影,照片中俩人亲热拥抱,笑逐颜开,尤其奥巴马笑得异常开心。一位中国大男孩为什么能与奥巴马有如此亲密接触,这张照片背后又有着  相似文献   

19.
胡逢掖 《老友》2013,(2):17-17
这张老照片是52年前即1961年,我们3人同时调入中共泰和县委宣传部工作不久,春节期间在县城照相馆合影留下的,故当时题字为"革命战友友谊深,春节合影太和城"(照片中"太"字应为"泰"字,由当年照相馆错写所致)。3人中,左为从县城实验小学调来的刘承煊同志,中为从县城澄江小学调来的黄传奎同志,右为笔者本人,是从桥头公社啸江村小学调来的。  相似文献   

20.
微语录     
《成才与就业》2014,(20):63-63
正国庆前夕,留澳学生雷希颖在微博晒出自己与国旗的合影,并说:"出国越久,一个中国人、一份中国情、一颗中国心的情愫愈发深沉",倡议大家拍张与五星红旗的合影,写下对祖国的祝福,引起网友热烈响应,立即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微博中弥漫的爱国热情也传递到现实世界,人们争相与国旗合影,将爱国之情大声说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