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文论进行比较。首先,中西文论存在着各自理路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更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更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其次,随着中西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西文论之间也就出现了交流中的冲突,即: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的误会。再次,剖析中国的文论研究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科技与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民族意识与感性经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丹丹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在对中西“情物关系”的研究对比中,我们发现彼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中国是由物到情,情和物的地位是平等的;西方是由情到物,更加偏重于主体的情感。到20世纪初,在王国维反“游词”和西方表现主义的对比中,我们能在两者之间发现其共通之处,那就是“情物结合”的创作方式已经成为中西文化沟通的重要方面,从而更加明晰中西情物关系的互释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3.
程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67
编者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创立伊始,就受到西方文论的深刻影响,这是在现代知识情形下不得不然的事情,从根本上说则受制于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发生的特殊性质。随着全球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尤其是随着现代性进程及其自我反思的曲折冲突,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确认、发展走向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如文学观念、研究方法、精神境界等问题,成为文学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路在何方?一种强有力的思路就是会通中西文论,以自铸伟辞。这当然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却也并非无可挑剔,当中尚有许多细部问题需要审视反观,因而并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研究前提。这组笔谈就是针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的讨论,希望通过学理性的反思,为中西文化会通的可能性及路径提供建设性意见。其中既有共识,也有争议,而争议恰足以表明此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5.
魏义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7
在翻译西学时,严复以中学疏导西学;在解读中学时,严复以西学诠释中学.通过中西文化的互释,他得出了中学早于西学的结论.这个结论彰显了严复前后期思想的一致性,也表明了严复国学家的立场和身份.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顺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1):123-130
一些人认为中国文论仅仅涵盖"气"、"风骨"、"神韵"、"比兴"、"妙悟"和"意境"这样一些范畴.然而,如果从一种文化的视阈来看,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论和清理中国文论话语,并不是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范畴,而是要研究它们在文学中所呈示出的意义表达方式和文化规则,例如古代文论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等.中国学者相信示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立象",它是长期以来在中国文论中已经被强化和突出的话语方式.因此有必要在以前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中西文论对话研究,使之更加具体和系统,并遵循四个基本的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7.
李家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2)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味上有象征性,在认知感受上有审美性,在理论指向上有哲理性.但它们也有差异处:中方重韵致、格调,西方重形态、数理.其同是由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其异是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思维惯性、文化传统所造成. 相似文献
8.
陈启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1-11
整体自然环境乃至个别地理因素,对人类生活文化的影响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两者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二种大理论所能概括的。东西文化对比中关于“中华大陆型地理环境”和“西方海洋型地理环境”的对立比较其来有自,谬种流传,流毒甚广。新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解决中国“本土性的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困境”的问题。以欧西地理与人文互动和中华大陆地理条件与人文动态的对应关系观之,唐宋间中华文明近乎“跳跃性的大变化”,表明“大陆型”地理环境自有其利于文明发展的因素,此亦是今日中华文明发展之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席格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85-88
妙悟,是由道家的“妙”与佛教禅宗中的“悟”,经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积淀,由严羽推向成熟,再经后世深化而最终形成的核心古典美学范畴。它要求在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达到悟“妙”的境界,从而在创造中展现“道”;同时,妙悟具有可勘验性、可深造提升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神秘性。直觉,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只有零散表述,直至“非理性转向”潮流出现才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与苏珊·朗格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点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直觉说,但并未综合形成系统的直觉范畴。妙悟与直觉之间有差异,亦有契合,诉诸直觉的穿透力、追求审美创造、否定语言文字等共性特征为二者的互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刘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部清朝著名经学大师俞樾以朱、黄、墨三色批校的《水经注释》,向不为学界所知。文章对这部书的来历与收藏、俞樾批校的内容和学术价值 ,以及在郦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西部问题的考察,认为学界和政界在“东部主义”的立场上来“关照”西部问题,其结果是使西部和东部之间置于一种“断裂的亲和”状态。“东部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以空间置换时间的畸形现代化,是一种缺失大国战略的狭隘思维,而在此立场下的西部则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严峻现实,最终会影响中华民族在世界体系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丁金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2):113-120
西语的文体学与汉语的风格论虽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无论从历时发生学,还是从共时的存在形态、以及解读与表述方式来看,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廓清其相同点与相异点,无论对理论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成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4-17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38-42
当我们将中西哲学中的生命理论作一整体观照时,我们发现,人类对于生命的认识经历了由蒙昧初开的天地同流,到近代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精神至上,再到现代回归现实,张扬生命感性特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在总体上有所辟进的同时,仍然有着诸多弊害。建设更加完善的生命理论去模铸人们的生命理念,是学人的共同任务。而用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观察生命,也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成功中,西方文论的引入最为功不可没。西方文论“现代性”观念的引入和大量西方作品、文学理论的译介给中国新文学运动注入了新鲜因子和新活力,使得它没有像以前的文学革新运动一样昙花一现般地迅速衰落下去。其次,就新文学后来的发展状况而言,西方文论不仅常常被人们借鉴,还以融合的姿态进入到了广大学者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创造了中、西文论结合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成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65-68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7.
周奇迅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91-94
文章概述了西方国家的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思想 ,进而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 ,论述了这些教育思想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牛翰鼎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博弈论是关于策略、得失、均衡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中西绘画发现,中国绘画擅长表现连续、持久、宏大的空间,而西方绘画擅长表现现实中某一短暂时刻瞬间的空间,其差异源于文化起源、哲学渊源、表现形式等方面,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西绘画在空间表现上又存在着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汉译西方文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6)
汉译西方文论作为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被遮蔽在笼统的"西方文论"概念中,长期被忽视而未能得到系统清理.经过近百年发展,提出"汉译西方文论"概念并加以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概念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将会唤起对汉译西方文论自身价值和独立品格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将有可能引发我国文艺理论总体格局的某种变动,成为推动我国文艺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