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对“天”和“鬼神”的态度是泾渭分明的,然而许多关于孔子思想的著作和论文都未明确指出这一点。有的论文以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来论证其所谓怀疑“天命”的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我觉得,要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孔子的世界观,弄清孔子对于“天”和“鬼神”的不同态度,指出两者的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李退溪关于乐的思想和处世态度源于先秦儒家的孔颜之乐,受到朱熹思想的极大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李退溪认为人生之乐有两层意义即与道合一之乐与纯粹审美之乐,既起桥梁、媒介的作用,同时又是目的本身。达到乐的境界的基本态度与方法是持敬与践履。  相似文献   

3.
在《侍坐》篇中,出现了孔子既对冉有、公西华的“从政”志向持肯定态度,却又赞成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即“归隐”)这样一个矛盾。据管见所及,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或者肯定孔子当时的思想是“归隐”,或者认为孔子当时的思想是“从政”,或者持调和态度,认为孔子的“与点”并非是真正赞美曾皙,而对子路“哂之”则是“纯属偶然,无关大体”云云。笔者以为,以上理解都有偏颇,其要害在于未能全面把握孔子晚年的思想,从总体上准确区别孔子对冉有等人的不同态度。试看《论语》中的有关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孔子法律思想中的德刑相辅、执法在人、宽猛相挤、先富后教、因革结合、使民无讼、刑罚适中、先教后诛、父子相隐等九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孔子的德、仁、礼等与法治的关系,富民思想在孔子法律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对“正名”含义的新解,对所谓“人治”的再认识,关于“父子相隐”与“大义灭亲”等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还认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基于夏商周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出色的治国之道和统治方法,占居统治地位长达二千年之久,即其明证。  相似文献   

5.
忠恕思想既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又是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因此澄清其内涵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冯浩菲先生对此概念的界定和论证,提出质疑,认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无忠则恕不行,无恕则忠无行。忠恕合一才是仁道,才能行仁道。  相似文献   

6.
君子“现世性”的立身态度,“求用性”的入世行为,以及“感悟性”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君子及由君子衍生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必然面临“意义缺失”的命运。这一命运是由诗展现出来的,诗的本质就是道说命运。古诗十九首就是其发端和杰出代表。但是,这一命运的根源则是孔子思想,孔子思想缔造了君子的命运,也即缔造了诗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其内容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吸收了《国语》中史伯关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无一听,物一无文”的论述,师旷关于“新声兆衰”的思想,伶州鸠关于“政象乐,乐从和”“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的思想,《左传》众仲的“乐行八风”说涉及自然与音乐的关系,卻缺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要想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可以从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中去寻求答案。因为这种“仁”的思想对处理家庭关系、搞好管理工作和正确结交朋友都有借鉴价值。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从个体自身角度出发,需要掌握孔子关于修身的一套原则和方法,即自律克已、自省向善、勇于改过。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对人类寻找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孔门四科”之一。孔子所说的文学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并不是一回事。历史上对孔子所说的文学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但都不得要领。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文学指的是能用“异辞”来阐发孔子的思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宣传。不过,它的含义后来发生了演变,从宣传孔子思想变成宣传儒家典籍,最后变成宣传“道”,形成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因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当然也就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不有祝鮀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没有象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是不行的,甚至不易避免灾祸。这里孔子把语言的作用提得很高。孔子还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出辞气,斯远信矣。”  相似文献   

13.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道”庄子由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达到了一种逍遥的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既然真理和终极价值都不存在于具体的事实和人生旅程之中,有限的现象世界便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真理和终极价值来执著追求。然而,庄子并没有因为有限的现象世界不存在真理,人生事实不包含终极价值,便放弃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寻。庄子对不是在具体的有限世界之外去寻找真理和终极价值,不是象老子那样悬设一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一个“形而上”的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要求人们从事物的整体与系统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孔子研究教育活动,从不拘于一点,眼光开阔,能通观其整体与系统,将教育活动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就有德教与法制的比较,例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国教育史学家毛礼锐教授认为:“孔子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在政治、教育、道德这三者整体化的过程中,教育是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的中介枢纽.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此外,孔子还提出过“庶-富-教”和  相似文献   

16.
孔夫子与毛泽东,中国古今两个伟大“圣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论者众说纷纭。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与评价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为复杂。总起来看,毛泽东对孔子取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批评孔子消极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吸取和发挥的主要内容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患的精神;德治思想和人生修养论;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7.
古代,“学在官府”,史书都由史官写成。相传孔子根据鲁史记《春秋》修成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春秋》,实开私家撰修史书的先河。对我国后来史书分官修和私撰两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修《春秋》目的在于通过对春秋历史事件的评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司马迁曾指出:“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建的中庸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处世原则和方法,它包括“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两种思想.中庸不是无原则的折中、调和,而是要求“适度”;中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时随事而有所变动,这就是“时中”、“通权”.中庸可适用于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关系协调、治国治民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中古时代的“中和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含义有“中度”、“执两用中”“和”乃至“权变”,“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德政是其灵活的真正的“执中”,“礼”是典型的中庸的“礼”。中庸,乃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他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不仅十分重视人生哲学的建构 ,而且特别注重人生哲学的付诸实施。他不仅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道” ,而且为规范全社会成员立身处世提出了一个人们能共同认可的理想人格以作为人们修养的标准 ,同时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 ,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孔子的人生哲学既目标远大 ,志趣高尚 ,又注意通权达变 ,切实可行 ,因而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亦有其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