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真理观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出现了符合论、融贯论、实用主义论、语义论和多余论等真理观,其中符合论真理观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便以政治合作者和经济支持者的身份充当政府的附庸。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与政权的关系就是股东与经理的关系,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他们的要求诸如取消不平等条约、实施新经济政策,让资产阶级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就可以如愿以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南京政府的财政会议曾决议要保护国内产业,减少中国工厂之租税或予以奖金,结果却是空言惑众。社会现实是军阀混战、金贵银贱、债税交加、农村凋蔽和外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只能在环礁中曲折地向前航行。  相似文献   

3.
在1941~1947年间,豫东黄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透过李芝敏的十二封批信的内容,对1947-1950年印尼三宝垄华侨侨批状况作一个很浅显的探讨。通过批信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荷印政府的华侨政策和中国国内的货币变动及政治变迁对三宝垄华侨侨批的影响极大,这一时期侨批呈现相当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60年代,通过思想改造,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作家已经自觉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规定为工农兵人物,然而,对于权威意识形态既定的审美叙事成规,当代知识分子依然有所思考,有所"论争"。20世纪50、60年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五四"启蒙精神在审美领域内并不是处于彻底的"断裂"状态,即使以塑造工农兵人物为主,红色经典等许多优秀作品同样体现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在工农兵人物的塑造方面,知识分子叙述者的启蒙姿态并未消失。一直到"文革文艺"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子叙述者才被迫从审美领域中完全退场,"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最终被"神的文艺"全面代替。  相似文献   

6.
作为"贫油国"的近代中国,其城市经济极其依赖西方的石油供应。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之时,如何处理对华石油出口的问题被美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美国看来,石油作为典型的军民两用型物资,既可以增强解放军对西方的威胁,又可以被美国当做筹码以操纵新中国的外交方向。最初,美国政府将分化中苏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要方向,因此允许在一定限制条件内继续对华出口石油,此后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和朝鲜战争的爆发,限制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成为美国远东政策的主要关注点,美国逐步加强了对华石油出口的限制,并最终对华全面禁运石油。通过这一时期美国对华石油出口管理的操作可发现,本国企业和盟国政府的配合是美国能否成功实施对华石油出口管制的前提条件,这也为当前中国如何反制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和贸易歧视提供了借鉴材料。  相似文献   

7.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初步的动员,各地贯彻《婚姻法》的工作启动开来,并在全国掀起了贯彻《婚姻法》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贯彻《婚姻法》工作,尚带有强烈的政治运动色彩,直到1953年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后,才开始转入新式婚姻制度的具体建设阶段。1950—1953年贯彻《婚姻法》工作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步骤,并由此使中共中央进一步意识到加强宣传工作和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1945—1950年中共的对外经济思想是积极的、灵活的。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灵活、务实的对外经济思想,后来又制订了相关的经济政策。朝鲜战争后,中国的对外经济走向封闭、同西方隔离,这与“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同时向英国求助,两国在战后英联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英国陷入两难境地。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之前,英国颁布撤退军令、敦促和谈、鼓励提交联合国,竭力避免英联邦内战。在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后,英国在印巴之间不断调整立场以维持英联邦战略的平衡。最终,两国对英国均不满意。印巴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英国在南亚的英联邦战略遭受重大挫折。英国的困境和失败不仅反映了帝国斜阳的现实,更预示在印巴敌对且力量失衡的情势下,南亚存在一种企图介入的大国都难以摆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1.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12.
国情决定着一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美国也因其历史情况由邦联政府演变为联邦政府.国情与一国选择其国家结构形式有内在联系.每个国家都应该及有权选择适合其国情的国家结构形式,别国无权干涉.  相似文献   

13.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合作迅速走向对抗 ,雅尔塔协定之后世界局势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无疑是美苏对抗的缘起 ,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斗争也是促成双方对抗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立足最新公布的解密档案 ,以较充分的史料论证双方在前台的攻防及幕后的谋划 ,力求从武器技术大突破的角度揭示美苏合作破裂的原委。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疑苏反苏情绪,主要体现在1946年春的全国反苏运动和中共对苏政策“一边倒”的异议。中俄两国的历史积怨,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特别是苏军在东北的不义之举,国民党、日本和美国的挑拨以及中国民众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和受辱的“敏感”是其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为了消除民众疑苏反苏情绪,执意推行“一边倒”政策,遂发起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  相似文献   

16.
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苏联模式,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出来,给社会主义带来了许多危害和灾难,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18.
战后初期,美英除1948年达成核原料合作的《临时协议》之外,两国之间的核交流并不充分。1949-1950年间,美国政府决定重新评估并调整对英核政策,试图将英国的核项目并入到美国的核项目之中,以藉此实现西方核力量的最优化,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核独大地位。美国合并英国核项目的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主要是由于美英迥异的核国家立场难以协调所致。此外,美国国会对行政部门的牵制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师范院校改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的产物。本文在借鉴苏联和美国教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改制大学的教师教育应当以市场、质量、学生发展为原则确定其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 5 0年代是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 ,美国人的视野开始从欧洲向东方转移 ,美国在确保欧洲的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开始关注亚洲 ,进而提出欧亚并重的对外战略。美国 5 0年代对东亚、东南亚的外交政策调整对美国 6 0、70年代的外交政策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其所谓的“全球战略”这一原则 ,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90年代。本文力图阐明美国 5 0年代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是想说明当今美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历史渊源 ,以及现在美国处理全球事物的原则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