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爱平 《学术界》2006,(5):227-234
作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兼学者,黄遵宪一生著述丰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概述了近百年来有关黄遵宪诗文著述的整理、编纂和出版情况及其对于清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及未刊信札文稿二百余篇。本文拟以黄遵宪主要著作为线索,探寻其历  相似文献   

3.
《(乾隆)银川小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清代第一部志书《银川小志》的作者、编纂目的、编纂体例、付刻与收藏、小志名称、史料价值、著述特色及编纂缺陷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6,(1):143-143
黄遵宪的诗歌,除《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等集所收之外,后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钱仲联、杨天石、夏晓虹、赵慎修、陈永正等均做了大量工作。至于黄遵宪的文章,由于从未印行过黄氏文集,散佚情况更为严重,发现新文章的可能性也更大些,除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文献》第七辑、第八辑,1981年3月、6月)披露的大量文章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发表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八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0月)也是一大收获。此外,罗香林、郑海麟、张伟雄、汪松涛、杨冀岳、刘雨珍等也均有发现。《黄遵宪…  相似文献   

5.
<正> 唐初统治者鉴于隋王朝速亡的教训,十分重视总结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注意历史著述的编纂,从而促进了官、私修史的发展。私家著述大量涌现,如李延寿的《面史》、《北史》,杜佑的《通典》等,其中尤以刘知几的《史通》最为著名。刘知几(661—721年)是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本名子玄,彭城(今徐州)人。十七岁前,已遍读群史,二十岁登进士第,后在朝廷内任史官三十多年,“掌知国史”,  相似文献   

6.
《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7.
一、一位著述丰富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是当代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神话学家,在神话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将近四十年。他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上古神话的注释和编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资料散乱零碎,袁珂为了给后学者提供方便,做了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释和编纂的工作。以《古神话选释》为例,除正文和注释,还有解说。所有的解说都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论坛》2013,(7):256-256
《河北省志·著述志》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北省志》一部分志。该书是时段内河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记录,是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展示,是河北省软实力提升的一个标志。编写工作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承担,已于2012年启动,现正在进行著述资料收集工作。为了把河北省的重要著述完整收入到《河北省志·著述志》之中,不造成遗漏缺憾,特通知各位著述作者:  相似文献   

9.
赋话与诗话、词话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赋在历代不大受到重视,评论赋的赋话也缺乏认真的研究整理,有关文献资料颇多散佚,学者深以为憾。香港大学何沛雄先生历年来致力于汉魏六朝赋的研究,著述丰富,成绩斐然。仅笔者所知,近十几年来,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汉魏六朝赋家论略》和《汉魏六朝赋论集》两部专著,并编订了《赋话六种》和李调元《雨村赋话》。何先生正在多方搜辑旧文,有编纂《赋活丛编》之志。《赋话六种》收录清王芑孙《读赋巵言》、魏谦升《赋品》、刘熙载《赋概》、浦铣  相似文献   

10.
"艺文志"是正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书目的形式反映一代文化事业之盛,是考察中国学术史的重要依据。正史中的艺文志包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其中前五种著录一代藏书,后二种则改为著录一代著述,这是适应学术的发展而作出的合理调整。历代艺文志的纂修,都是根据旧有的书目加以改编,总的趋势是越往后书目来源越多,著作数量越大,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国家新修清史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艺文志从2004年开始编纂,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其方法仍然沿用历代艺文志的成法,命名为《清人著述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其籍贯、主要版本、馆藏、资料来源等,著者字号及科第等则在首次出现时附注之。由于篇幅较大,约千万字,因此,独立于各传、志之外,单独成书,与新《清史》相辅而行。这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纂修史上是一种革新。这种新体例及其存在方式可能成为今后史志目录的新模式。分析和阐述《清人著述总目》的体例与编纂方法,回顾和总结历代正史"艺文志"的纂修方法,展望、探讨今后史志目录编纂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史研究领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述作微观的剖析,将会使宏观概括更加全面中肯。基于此,本文试从近代文化觉醒的角度分析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一、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以抨击封建儒学的痼疾开篇,以预言20世纪帝制必定灭亡终卷;整部诗集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2.
胡春丽 《理论界》2009,(11):114-117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因此,《四库全书》及其《总目》大致可以反映出某一时代或某个学者的文化学术状况。本文通过《四库全书》对毛奇龄著作的著录情况以及《总目》提要中对毛奇龄的评论,得出如下结论:毛奇龄著述宏富、治学广博,学术观点颇具新见卓识。  相似文献   

13.
目前,王船山学术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广,过去虽然有一些学者曾从宏观方面进行过综合归纳,但毕竟已跟不上王船山学术研究的发展,现在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一、王船山本人的学术研究王船山本人的著述是其学术研究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他的著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王船山的学术研究范围。王船山的著述共一百余种,四百余卷,最早据邓显鹤《船山著述目录》、王敔的《姜斋公行述》、《湘西草堂记》,蒙之鸿《蕉畦先生传略》等文献载,王夫之次子王敔先后整理刊刻《楚辞通释》、《庄子解》、《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成就卓著的文献学家,在他丰富的著述中包含着其深刻的文献编纂思想,同时,五世达赖还非常注重图书整理与刊刻,推动了藏族文献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1)
编纂于八百四十年前的《近思录》,原本只是朱熹、吕祖谦为僻居穷乡的读书人提供的一部理学入门读本,却被后世学者一步步发掘出潜藏的巨大学术价值,并最终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经典之一。历代《近思录》续编、补编、仿编、注释、集解、札记等后续著述,总数多达百种以上,此外还有古朝鲜、日本学者的注释讲说著述百余种。作为古代学术思想经典,《近思录》固然有其可以古今转换、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七八百年来广泛流布于中土、东亚的众多《近思录》后续著述,同样是一大笔值得后世珍视的思想学术史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韵补》所引汉代著述 ,多为宋人所见旧本 ,可以用来校、补现存文献之缺失。本文以《易林》之例 ,说明在对汉代文献整理、研究方面 ,《韵补》和《太平御览》等类书有着同样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渐扩大,英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述在海外呈现逐年增长之势,这使中国书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新变化。这些著述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在学术层面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法研究著述不足的同时,更为《中国书法术语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19.
朱疆郝去世之后,由龙榆生牵头承才旦《疆郝遗书》的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人士或慷慨解囊资助刊行,或与龙榆生商量编纂体例,或担当序、跋、墓志铭等背景资料的撰写工作。在学人的共同努力下,《疆部遗书》成功编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外务省档案为线索,简述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期间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利用中岛雄编纂的《往复文信目录》,揭示百日维新后期,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驻日特命全权公使的直接原因,并非出自维新派的推荐,而是日本方面的主动邀请。此举引发了光绪帝亲自书写谕、国书,并派遣军机与总署大臣与日本公使联络,试图推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以此来寻求变法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