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妻的唠叨     
王涛 《社区》2008,(23):58-59
结婚前,每当母亲和父亲吵嘴后,母亲就整夜地絮叨着。那种细细切切的声音,在土屋的夜晚弥漫。伴着屋外寒风的凄厉,母亲不停歇的絮叨,钻进我用被子捂着的耳朵,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夜游的老鼠,则不怀好意地与母亲附和着,在房间上的楼板上进行着百米短跑赛。夜晚的时光,就在母亲的絮叨与母亲呵斥老鼠的交错中极其缓慢地苦捱。  相似文献   

2.
十个女人九个唠叨,爱唠叨是女人的天性,更是中老年妇女的“专利”。然而,对待老伴喋喋不休的唠叨,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老人听不得老伴唠叨,一听心里就烦,有的躲得远远的.除了吃饭睡觉很少回家。有的为唠叨而吵架,争吵不休,甚至有的人因听不得老伴唠叨闹离婚的。而有的人却爱听老伴唠叨,认为老伴唠叨是一首歌唱得心里热乎乎,是一壶老酒喝得人酣畅淋漓,我是从不习惯到爱听老伴唠叨声,越听越舒心。  相似文献   

3.
吴小毛 《老友》2011,(3):28-29
我母亲今年93岁,生活由我们6个儿女轮流照顾。大家都为母亲身体尚好而庆幸,惟一感到不悦的是,母亲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爱唠叨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能让她说上半天,而她熟悉的话题一说开,更是滔滔不绝。有几次,我见她又要对我"长篇大论",便有意躲到阳台上。  相似文献   

4.
家有百宝箱     
杜大荣 《老友》2013,(3):39-39
家中有一个小小的红木箱,每当天气晴好时,老伴就会把它抱出来晒晒太阳.并用干净的抹布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我打趣地说:“又把你的宝贝疙瘩搬出来了。”老伴则喜盈盈地说:“这是咱俩的宝贝疙瘩,陪咱俩度过一生呢.”  相似文献   

5.
家有憨夫     
读中文系那几年,或许是从书上学了些文人的抑郁,我的思想总是很复杂.整日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让我像孤影一样飘荡,远方的某一缕光总是让我入定般发呆.那时,就曾有同学说过,女人,你需要有一段凡人的爱情来拯救你.  相似文献   

6.
家是什么     
吴光雀 《社区》2004,(14):60-60
知心大姐: 你好! 我是湖南湘潭一名女教师,去年离的婚。我的前夫实在太不像话了,刚结婚那几年他表现还好,日子虽平淡但家庭还算温暖。他这个人没多少文化,自己又不上进,在单位也就不受重视,四十多岁的人了,还没混个一官半职。他心里不痛快,每天下班了不是喝酒就是赌博,每个月几乎就没有钱给我。孩子一天比一天大,读书上学的费用越来越多。弄得我经济上很拮据。他的脾气还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对我吹胡子瞪眼,说我是克夫,所以压得他不能出人头地。为了孩子我处处忍让,但他却变本加厉,在一次争吵中,他动手打了我。结婚前我曾跟他说过,如果他动手打我,我一定会和他离婚。因为我听别人说过,在家庭中,夫妻只要动过手就会停不住,以后就得一直打下去。这种事情我真的不能容忍,所以我坚决要求和他离婚。  相似文献   

7.
妈妈的唠叨     
王春雪 《新少年》2011,(10):17-17
哦!放假啦,我终于可以看我喜欢的电视了!呵呵…… “想看电视?先给我写作业!写完了再拿给我和你爸检查!听见了没有?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眼睛都长到电视上了,别人找你出去玩儿,你都不出去!如果是往常啊,你早就二话不说,拔腿就‘飞’,跑得比兔子还快!快,把电视关了,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看电视……”  相似文献   

8.
已年过六旬的郭德逊是河南省商务厅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他经过三年时间,呕心沥血编写的《乳房知识大全——乳房僻读500问》,内容丰富实用,相当畅销。这本书的问世,于郭德逊来说,不仅了却了一桩心愿,更是以此举告慰已经离世的妻子。  相似文献   

9.
如心 《社区》2012,(3):52-52
强迫症,也叫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做事犹豫不决,思虑甚多;做事苛求完美,反复核对,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坚持己见,要求别人按他的意愿办事,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 强迫型人格的人,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容易招致怨恨。  相似文献   

10.
家有严妻     
沙平 《社区》2003,(11)
提起妻子,我永怀感激:她自愿“承包”家务让我当“甩手掌柜”;提起妻子,有时又颇使我恼火:皆因她推行该死的“妻管严”。比如她素有洁癖,凡我推门进家必叫我先去洗手,饭前又要叫我洗手。我哪怕“爬格子”到深夜她都要监视我认真洗脚才放心,否则就要开除“床籍”。最要命的是不准我  相似文献   

11.
每逢双休日,回家探视双亲时,时常都是一进门就听到妈妈的唠叨声,当然唠叨的对象只有爸爸。从我年少到成年的记忆中,妈妈对爸爸的唠叨每天都不绝于耳,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爸爸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妈妈的唠叨仍然“一如既往”。妈妈的唠叨可谓事无巨细。  相似文献   

12.
阿友 《百姓生活》2014,(4):38-39
17年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梓里镇村医方辉升在一次出诊中,偶遇家境清贫、患类风湿瘫痪卧床的同村女子洪媚。此后,方辉升尽己所能为她治病。然而久治无效,洪媚在绝望中萌生了轻生念头,方辉升对她说:“给我点时间,我要让你站起来!如果治不好你的病,我就娶你回家,陪你白头偕老!”  相似文献   

13.
很多时候,不少踏进婚姻殿堂的夫妻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子过下来。没有多少激情也没有感觉太多的厌倦。却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品不出幸福的味道……苦恼、彷徨、失望时。你有没有想过给生活来点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8)
记得一次在北京电影学院讲演时,一名女生问我:"你的电影有很浓重的英雄情结,那英雄的灵感缘自何方?"我毫不迟疑地告诉大家:"大概是缘于我的太太!"结婚30多年,我的确一直觉得太太就像个侠女,侠气十足!  相似文献   

15.
张颖平 《老友》2013,(7):41-41
每一位老人在面临退休的时候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退休后的生活该怎样过?退休后还能生活快乐吗?因为一个人的退休,不仅仅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要经历精神寄托上的转变。只有在思想上对退休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小就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处处关心我。不知什么原因,渐渐地,我感到妈妈的关心有点多余,有时甚至烦人。我做功课时,妈妈有时会突然喊道:“把头抬高些!”看电视时,她又会喊:“远点,别太近!”晚上睡觉时,她又会不厌其烦地说:“手伸进去,别打散被窝!”这些话天天听,我常常会不耐烦。我想我完全可以照顾自己,妈妈根本不必唠叨。  相似文献   

17.
黄邦寨 《社区》2005,(14):59-59
我已经完全失去了曾经生活过的北京记忆,这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我来讲一个故事陈述这个痛。我参与保护过一处四合院,是西城区梦端胡同45号。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四合院。之所以没有成为大杂院,是因为有高干家属住在里面,得以幸存。我本来不知道这个四合院,有一天,高干家属七转八弯找到我求救,说这个四合院要被拆了。漂亮的四合院里长有一株不知年代的丁香树,树身粗壮枝繁叶茂。这树生长极慢的,长到这么粗壮需要几百年。长了这么多年的丁香树都要毁掉,怎不心痛!我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领导能够干预这件事情。领导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金融街开发…  相似文献   

18.
76岁的赵奶奶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常常抱怨:“老太太整天唠叨,没完没了的。家里没人时,她还不唠叨,单单我们下班回来,她才唠叨。”  相似文献   

19.
刘海北台湾 《社区》2008,(14):58-59
在念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大姐命令我画一个女人。 在当时,我的美术成绩高低起伏很大。凡是成绩优异,甚至包括了一次比赛冠军在内的作品,都是大姐代为捉刀的杰作;凡是成绩低的,都是地道的拙作。  相似文献   

20.
老夫不才,在职时工资就不高,退休后又打了折。好在"家庭财政部长"——我的老伴善于精打细算,故全家小日子亦过得悠哉乐哉。老伴出身贫苦,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譬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