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期导读     
本期北京学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组有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方面的文章。李国平、刘霄泉、孙铁山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总结归纳了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认为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期导读     
正"北京学研究"栏目刊发的邱运华的《北京文化现代形态的发生和论域研究——清末民初(1898~1936年)的文化史意义》认为,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李建盛的《北京公共艺术与首都城市文化建设》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城市化趋势的加强,城市地方学作为新兴的城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全世界建立和发展起来。就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城市地方学的研究仍集中在一些重要城市,城市地方学研究继续发展的空间很大。通过对当前中国大陆地区的上海学、北京学、温州学,港澳台地区的香港学、澳门学、台北学以及国外的东京学、伦敦学等城市地方学研究进展的梳理与综述,以期有助于此学科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地域文化、地方学研究与学术交流,2009年10月20至21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地理学会、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共同举办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北京文化与北京学有着密切关系.概括说北京文化是北京学研究的对象,北京学是北京文化的学科体系,由此,要研究北京学就要认真梳理北京文化.北京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城市文化、都市文化和首善文化四方面的特点.由此入手,可为北京学研究提供考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作为北京两大城市轴线之一的东西轴线,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位与影响日益凸显.东西轴线的建构使城市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由“一轴”变为“两轴”,两大轴线的交汇处使得城市中心南移,新的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呈现;集中反映了政治文化特征,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重大事件,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城市性质,成为新中国首都文化成就的缩影;完整记录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步伐,见证了北京近代城市发展的初期轨迹,城市建设的首都功能在这里得以体现;为首都功能的提升提供了延伸的空间,体现出经济、社会多方面功能,涵盖了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这个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现实环境、特殊的城市定位的城市中进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固然需要体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出北京的特色。由于特有的地位和条件,北京应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三者并举的前提下,把力量部署在优先发展原始创新和重点发展集成创新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宜居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突破实现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和难点;培育和弘扬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精神”,建设和发展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和确立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围绕“北京人文”实现和体现创新。  相似文献   

8.
北京学研究的十年,是铺路的十年、打基础的十年、开拓选取的十年。北京学研究从无到有,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内容由浅而深,影响越来越大。为现实服务是北京学生命力之所在,规律探索是为现实服务之要义,求深求广是规律探索之必须。在把握为现实服务的主旨和富于前瞻性的安排运作之下,只要继续得到有关方面、有关领导的重视,北京学研究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进而为造福北京人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政策学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五:一是扩大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三是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水平;四是重视学科基础,努力强化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五是参与政策实践,努力夯实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北京学与地方学、首都学的关系和学科研究区域范围等一些争议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学学科的属性。假设北京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根据研究对象,它是一门自然、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多范式综合学科;根据社会学学科属性分析方法,它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科学和一门“分野度”较高的“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所以,北京学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与地方学、首都学的联系和扩大研究的区域范围,还应不拘泥于研究范式,加强应用理论研究,扩大研究队伍的同时增加批判性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其中游客的破坏行为是各景区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对游客破坏行为的影响因素之环境态度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对另一因素即情境因素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文章对情境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其研究特征,以期为国内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学的界定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自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北京学研究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北京学研究基地在研的北京市重点课题———“北京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北京学基础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此项课题,对北京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三项建议:关于北京学的界定;突出北京学的三个重要特性;夯实北京学的理论基础,以期对北京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 10年来以北京林业大学教职工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按其产出源的分布和所属学科的分布、课题来源及作者情况的计量分析研究 ,得出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学科的相关基础研究有较大进展 ;优势学科和特色明显 ;学科研究的总体水平较高 ;基础学科与专业研究的结合日趋紧密等初步结论。据此 ,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师投稿意向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建设途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和视域着手研究,取得一定共识和阶段性成果,使得近十年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初具规模。但研究仍有待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存在脱节现象,也亟需引入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构建研究框架。梳理研究现状,意在正确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并得出规律性经验,进而尝试寻求科学对策和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国内外对廖平的研究均有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国内对廖平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对廖平的研究正日益深入与细化;日本与美国学者对廖平的研究也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成果。但客观来看,这些研究成果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今后对廖平的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等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纵观北京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北京学在其研究中所形成的"开放型"研究模式、"事业型"研究实体和"专家型"研究队伍等基本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北京学与全国地方学结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规定了北京学在全国地方学研究中"排头兵"的地位,在成果交流平台、研究人员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学术理论指导和科研攻关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京老字号企业产权多元化改制的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老字号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近几年来,北京老字商号企业纷纷从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中寻找出路,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探索出国有资本参股、吸收民营资金、引进外资、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形式,使企业在老字号品牌、经营等方面取得了经济效益,带来老字商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