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利平  鞠正江 《东岳论丛》2006,27(5):170-173
新型合作医疗是我国2003年开始试点的一项针对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山东省的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了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但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在明确农民和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将合作医疗制度转变为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颖  宋金萍 《东岳论丛》2006,27(6):50-5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业蕾 《理论界》2008,(2):62-63
国家2003年提出了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想,并于近年来不断扩大试点,提高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使重新参与合作医疗的农民的比率逐年提高。然而当这个制度被再次拾起的时候,一些新的矛盾又开始彰显。笔者认为,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本质上是在解除了原生产合作关系之后,在消费领域重新组织合作经济的一个试验。有鉴于此,笔者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新构建问题做一次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洁 《兰州学刊》2008,(10):87-89
我国从1994年开始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得到减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目前新农合管理体制尚未明确,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方法落后和医疗设备条件简陋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和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现实瓶颈。文章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新农合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实际运行方式,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低,农民的健康缺乏保障的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本文简洁描述了合作医疗制度的沿革,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原因.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7.
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苏琼 《理论界》2007,(12):37-38
新世纪,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低,农民的健康缺乏保障的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本文简要描述了合作医疗制度的沿革,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原因,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8.
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缓解浙江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但在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制度功能、政府作用、医疗监管及农民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科学、完善与否以及人性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它的覆盖范围和发展轨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从目标定位、参保原则和报销程序三个角度出发,立足农村、重新审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构建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低,农民的健康缺乏保障的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本文简洁描述了合作医疗制度的沿革,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原因,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直接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全国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重新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逆向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在脆弱性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保险。然而其现有制度设计却未能充分重视保险市场的顽疾——逆向选择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其对农民的凝聚力和惠及面,制度安排导致的逆向选择使制度本身的内在脆弱性暴露无遗。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设计为切入点,消除导致农民逆向选择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国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启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路径。但是该制度却带来了农民接受程度低、基金筹集困难,补偿面窄和比例低等问题日益明显,并给此项新制度继续推进形成了障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研究入手,剖析该制度设计缺陷问题,并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该制度的可得性和可及性。从这两个角度,分别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评估,发现试点地区参合农民受益率低,补偿率也比较低;参合农民"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医疗患病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不重合问题没有解决;在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中,我们发现制度缺失表现在:目标的偏差所带来的受益面窄、补偿率比较低等问题,造成诱发逆向选择;路径的偏离所带来的主要从需方约束来控制医疗费用问题,还没有侧重从对供方进行有效的约束,来解决"看病贵"等问题。在机制上,治理结构的转型带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机制、强制机制缺位,为此,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及时足额地筹集到新农合资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与基础,传统的筹资方式在试点初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进一步推进,这一方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缺陷.协议委托筹资方式能降低筹资成本,有利于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对于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解除农民的疾病医疗恐惧、保障基本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我国法学领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运用法律思维,探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行试点运行情况看,合作医疗并不能阻止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寻找长效的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为此,本文在比较、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筹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政治学意义,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政治意图的体现。农民自身、社会性利益团体和大众媒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作用甚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主体的合法性基础以及执行能力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推广仍需作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各地在试点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约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将降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本文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进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民的医疗保健、身心健康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只有有效破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才能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