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台湾的学生运动在频度、广度和烈度方面不断攀升,其组织形式、动员效果和价值诉求显著变化,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太阳花学运"的爆发警示我们,应该在深化两岸利益共享机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台工作中的青年学生问题,尽快探索两岸青年网络化社交平台,努力把学运危机转化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政治体制的本土化流变以及解严后的"去中国化"教育形塑了台湾青年世代的"台湾人"情感和"台湾意识",这种强调台湾并区隔大陆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了台湾的政局走向和社会变迁,也成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太阳花学运"以及时代力量的崛起都警示我们,应该在不断完善自身、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两岸的青年交流问题,并不断探索两岸的文教交流与合作,力求建构台湾青年的正确身份认同,进而减少两岸和平统一的阻碍。  相似文献   

3.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台湾青年在政治态度上呈现出对政治问题冷漠的倾向;在政治行为上,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疏离与逃避。台湾青年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倾向,有着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台湾当局政治统治合法性相对不足,台湾青年政治效能感及政治信任感低下,个体生存压力影响及群体利益诉求的边缘化,"非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及主体意识的凸显,以及台湾政党组织力量衰落及主要政党竞选政纲趋同化等。只要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台湾青年族群的政治冷漠倾向还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海外中国青年构成情况日趋复杂、数字资本"渗透"意识形态、国外签证敌意给青年科研人员带来焦虑和不确定性。自身面对着身份认同、学业压力、文化差异、职业发展困惑等老问题和新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青年的政治认同主要呈现出内在的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一致性与多样性、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等特征。近年来,中国外交部驻芝加哥总领事及教育组同仁,通过到美国高校开展演讲、座谈、联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海外中国青年联系,并主要通过教育职能、核心价值、共同情感、历史传统等维度体现着政治认同行为实践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两岸青年交流也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注重形式、交流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台湾青年群体政治意向调查显示,“去中国化”教育以及媒体乱象造成的青年认知混乱是当前两岸青年持续合作最主要的障碍。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最终取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和理性化,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共同参与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是未来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之后,身处台湾地区特定政治社会化系统的影响下,引发了他们包括媒体参与、社团参与、政治讨论、投书陈情、请愿抗议、与台湾政治人物对话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行为。现实利益的维护与理想政治价值的追求是大陆学生群体社会政治实践行为的驱动力,并深受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大陆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体现在对台湾当局"三限六不"等限制性政策的不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行为上,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立场展现了大陆学生的理想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的井喷式增长,短视频平台已成为用户展示自我、塑造形象的重要媒介。乡村青年在技术和平台的双重赋权下成为用户规模扩大的增长极,城乡经济的差异、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流量为王"的规训使乡村青年急于在短视频平台快速聚集流量,完成个人形象塑造与输出,囿于自身学历、能力和媒介素养等多维因素,低俗、恶搞、扮丑等土味形象成为乡村青年的普遍表演策略。土味形象不仅影响公众对乡村青年群体形象认知,也在诱使乡村青年群体走向利益的"单行道"。主流媒体加大报道力度、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把关、地方政府提供发展渠道,打破"城市—乡村"的二元框架,才能使乡村青年正确融入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和中国青年发展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代际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的整体政治认知,基于社会结构理论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发现,经济因素主要影响贫困大学生入党积极性,和"90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村户籍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城市户籍大学生;文科背景"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理科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制度得以巩固的基础,需要建立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重大社会挑战,心理融合机制是其中关键和突破口。从制度-心理视野来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在文化、政治以及利益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整合,所构成的心理融合类型通过宏观社会与微观心理两条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促进香港青年"人心回归"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心理融合机制的探析,将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