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及其成书之前的取经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在西游故事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大量的说唱文学将玄奘取经故事以及附会于其中的神异奇幻情节流播到民间,为取经故事的流布、演化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西游故事在小说与戏曲这两种体裁领域中不断地扭结发展,共同丰富和完善着取经故事的框架和思想内涵.对西游小说与西游戏在思想内涵上渗透互动进行比较研究,力求探索出西游故事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 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西游记》西行取经主题的丰富寓意。认为在整体上,小说于取经开始与结尾反讽性的结构安排,使得取经故事蕴含了“过程大于结果,成佛自在心中”的寓意;西行取经象征一个修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叙述当中,小说强调了取经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通过取经队伍的两次分裂与重合折射出了取经人自我完善的阶段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早期的玄奘取经记载主要是对他献身佛学、光大佛法的精神进行赞颂,后来的取经诗话、平话逐渐地偏离史传,以文学虚构为主,西游取经题材戏曲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极力杜撰与表现玄奘不平凡的身世,明清<西游记>小说则用游戏、象征笔法将玄奘西游取经故事改造成为神魔斗法故事.  相似文献   

7.
唐僧的身世     
<正>《西游记》的小说结构其实是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大闹天宫;第二部分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突然一笔岔开十万八千里,整整用了一回书讲"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讲解唐僧身世源流。故事本身不算精彩,讲陈光蕊偕妻子殷温娇赴任江州,途中被船夫刘洪所害,抛尸江中。刘洪霸占殷小姐,冒充状元去江州赴任。殷小姐已有身孕,只得忍辱偷生。她生下孩子,怕刘洪加害,便把孩子抛入江中。这孩子被金山寺和尚捡去抚养,起名江流儿,法名玄奘。玄奘长到十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以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即《红楼梦》第四回是小说的总纲,是正确阅读和理解全书的一把钥匙。有不少著作和论文从这一论点出发,对其他不同的观点,诸如以第一回、第二回或第五回为纲等作了批判,并不加分析地一律提到路线斗争的高度,斥之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文艺观点。总之,是否以第四回为纲已成了《红楼梦》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小说百回本第六十四回是对全书立象追求做点题的。无论从西游取经故事的几种小说版本写荆棘岭寓意发展变化看,还是从体现立人需要由性命双修进到倡行心性修持思路有超越性的文脉及从此回设置为题旨所需立象结构必有部分看,都不能认为此回为后人增加的"伪笔"。本回通过写唐三藏谈论修持心得,把"发挥象罔"作为重要命题提出,点明全书立象追求与立人修持的方法论,显然具有明代儒家心学新进流派与佛教禅宗心法及道教南宗重心行主张互相影响而做出新探索成果的意义。本回也通过写唐三藏心理变化与情节演变的关联引出品味境界有关学问的艺术课题,显示了境界品味与真、善、美价值体现密切联系的性质。由之也显示出中华传统美学境界品味学说重人品、重德才关联和言行一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佛教戒律、教义,参之以道教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猪八戒这一宗教小说人物的命名含义进行考释.认为"八戒"除了戒律的内涵外,还有初皈依沙门的信徒的用意."猪"的来源与道教的炼丹术有关,是由猪八戒在<西游记>中代表"肝气之木"所决定的.详释了猪八戒在取经队伍中的地位、作用,并在佛教文化中找到了小说塑造这一有道德缺陷的人物的依据--"贪欲即道".  相似文献   

12.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或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是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西游记》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对《西游记》版本的探讨,将这—研究推向了更为精密的层次,并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明刻阳本;对小说第九回的讨论,启发了欧美学界对此问题作出文学性的批评;引用“帕里—洛德口头理论”考证小说《西游记》的前身,揭示了口头文学材料对考察故事形成源流的重要性;质疑学界基于外证所作的孙悟空原型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从小说内在寓意的分析出发,论证了猴子对这一寓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为线索的神魔小说,自明代中叶成书以来,家喻户晓。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它的主要倾向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作为一部古代文艺作品,它的主要倾向是好的,它广泛揭露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四季性意象结构,伴随着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正式展开小说梦之春循环。以修建大观园和元春省亲为标志,小说开始进入“梦之夏”的循环。梦之秋循环(第五十四回至八十回),目前所能看到的笔墨只有27回,而梦之冬的循环在前80回中更不可能见到。但我们已能据此断定小说结构上四季循环的构思。这不仅表现为前80回中前后明显呈现出明与暗、热与冷这种带有四季情调的反差,更在于作者能准确把握住情节上由盛到衰、由乐到悲的悲剧发展意脉,将之与四季相联,从中让读者感悟来自社会和人生的四时气象。  相似文献   

17.
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丁玲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本文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着重从丁玲女性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进行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丁玲女性小说的艺术风格,并对丁玲女性小说成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民初小说颇为繁盛,无论就小说刊物的种类之多,小说的数量或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足以与清末相比而毫不逊色。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民初小说观念的折衷调和及其合理内核。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民初小说题材的转换,主要考察了其两种主要形态———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第三部分简要考察了民初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一《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刻本。该书又叫《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发现于山西介休县。发现时第52回缺两页。1933年,以“古佚小说刊会”名义影印了120部。影印时52回所缺两页用《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补上,并附插图200幅,每回二幅。  相似文献   

20.
佛教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各洲间有咸海相隔。通过对孙悟空两次西游历程的研究,发现《西游记》借用了四大部洲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认为这是受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海域观念的影响,并受玄奘取经史实以及取经之人必须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的主旨的约束。指出《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它把佛教虚设的四大部洲与现实中的地理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反映了明人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