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伴随着单位体制的消解与城市社会复杂性不断增加,社区制取代了街居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然而,仅从社会管理的纵向单维视角理解这一过程,无疑窄化了社区建设浪潮兴起的复杂背景。文章将街居制向单位制变革的具体过程,置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基础秩序变革的长时段中认识,提出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的深层命题在于:如何在后单位社会实现社会空间的根本性转换,以新型社会空间的生产,克服社会原子化的潜在危机,形成城市社会的良善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屋产权变革所带来的物业管理模式为未来"社区制"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然则由此所形成的社区分化不容忽视.目前,以有无居委会管理与有无物业管理这两个维度相交叉,现有的社区类型主要可以区分为行政主导型社区、业主自治型社区、混合过渡型社区与边缘自生型社区.这四种社区中所存在的组织矛盾焦点不尽相同,从而使得当前的社区组织管理也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就社区制理论的两大分野、实践中的三种模式以及所涉及的四个领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重点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官僚制的困境与新公共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机构的改革 ,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官僚制组织已经出现了缺陷。但是 ,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不应全盘否定韦伯提出的官僚制模式 ,同时 ,继承也不是简单复制 ,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 ,对官僚制进行合理扬弃 ,既保留它的合理成分 ,又变革其不合理成分 ,并发展其新内容 ,从而找到建立新的行政组织模式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官僚制与中国行政组织制度的演进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僚制组织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 ,奠定了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官僚制也成为人类自工业社会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组织模式 ,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整个 2 0世纪极大地推进了全世界工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自 1970年代以来 ,官僚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始着手探索对传统官僚制的革新 ,但并非意味着摒弃官僚制。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际 ,考察官僚制理论 ,理性分析中国的政治行政生态 ,将会发现中国官僚制在未成熟之际就将演化发展为一种新的行政组织模式———后官僚制 ,中国未来行政组织制度演进的路径将蕴藏于其中。  相似文献   

6.
社区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呼唤着新的社区管理模式的产生。在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许多社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1. 行政主导型模式主要以哈尔滨南岗区为例。哈尔滨市南岗区在改革中所建立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加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为核心,以强化民政部门的主管职能为重心,以增强各部门的协调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础的行政主导型  相似文献   

7.
盛世才执政时期,区村制在新疆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其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前期重点是改定县治与增设县局,而县以下政权组织建设较少;中期则将工作重心放在划编区村上;后期则对区村组织机构与区村长相关事宜给予规范与完善。区村制是适应当时地方行政现代化需要而产生的,其使新疆基层政权组织首次得以健全,形成了县以下行政制度的科层化,并进而稳固了盛世才的统治。但正当区村制高速发展之时,由于盛世才政治立场的转变而中途为保甲制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随着住宅商品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传统上的自然产业型社区正在逐渐解体 ,以社会分层为主的社区开始出现。我国社区工作组织是以政府行政机关为主的单一的一元化行政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体制也逐渐暴露出弊端。目前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由社区服务人员和居委会干部等非专业人员构成的。社区工作内容包括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 ,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和广大市民。其中街道和居委会的经济收入是社区工作资金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在社会里必然受到其社会环境的制约。本文试从社区组织和婚后居住制的角度,分析农村妇女受到的某些制约。 一、我国农村社区组织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以自然居住群体所形成的村落为其基本单元。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  相似文献   

10.
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立格局的形成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社区自治的发展,但其内在基础的薄弱和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以及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决定了当代中国社区自治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惟有吸收善治理论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等要素,建立政府和社区之间具有合作双赢关系的新型社区自治才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构建和谐社区、实现各类群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就合理地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出了若干对策: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构建均衡的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服务多元并存的背景下坚持其主导方向;对社区服务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扶持,加强监督;大力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社区自愿者服务,积极培育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12.
李蕾  于飞 《理论界》2014,(11):102-105
监狱对于犯罪人的改造效果与监禁刑行刑成本不成正比的事实推动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社区矫正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制约矫正效果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梳理,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公社制、村民自治两次大的历史变迁。当前内外力量变化推动农村社区形态及性质变迁,使社区管理体制再次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多元主体参与是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演进方向,当前实践中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为社区管理体制的重建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借鉴。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从基本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模式四个方面入手重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也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市场、社会扮演的角色来看,我国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类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生成本质上反映着国家、市场、社会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互动与配置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功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与类型化发展,也反映出了现代国家开始突破单一治理模式,在多元力量共存的乡村社会治理中,探索形成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社区保障的作用,就要科学把握社区保障的涵义,特征和功能.同时,明确目前社区保障发展中的重点,采取切实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体系与社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中外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质 ,即开放性、超前性、包容性。社区教育顺天时、合地利、迎人和 ,是未来人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形式 ,是各种教育形式相互联系的纽带 ,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必然在未来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颇具争议的社会资本理论引入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区研究中,进而探讨伦理本位的关系网络结构对社区社会资本构成的型塑.繁荣的社会资本不仅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也是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指向.作为衡量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公共空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资本存量在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惯习"约束下,普遍呈现出缺失与脆弱的特点,需要通过组织行动和制度建构的途径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8.
合伙财产是合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行民商事立法条件下,舍伙共有财产的法律性质,即存在按份共有的情况,也存在共同共有的情况,其根据在于舍伙的协议。有关合伙财产的立法应同时对两种共有形式的存在予以肯定,以便合伙人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财产纠纷的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舍伙财产的按份共有在合伙财产所有权形式中将日益成为普遍现象。合伙企业法应规定,在合伙人无明确协议的情况下,将合伙企业的共有财产统一认定为按份共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建设是在原有社会管理的体制框架下展开的,从建设之初就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政府力量、忽视对社区主体力量的挖掘和公众参与能力的培养,势必会陷入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相悖、社区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困境.社区建设必须实现制度创新,努力摆脱过度行政化的发展道路,在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正确指导下依靠新型社区主体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行刑社会化是当今国际刑罚的发展趋势,其中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已开始建立社区矫正制度,但没有注意区分未成年犯与成年犯的不同,没有针对未成年犯的特征实施相应的矫正措施.建议构建和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具体包括:推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刑事立法;确定社区矫正主体,提高矫正人员素质;完善未成年犯管制、缓刑、假释等制度;设立矫正前调查制度,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曾设社区服务刑种;建立社区矫正救济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