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赴此区域进行影像人类学研究。在建国初期所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影片中,有9部聚焦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素材。而对这些影像素材的分析,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影像叙事所建构的“边疆想象”的文化本质,以及文本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赴此区域进行影像人类学研究。在建国初期所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影片中,有9部聚焦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素材。而对这些影像素材的分析,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影像叙事所建构的"边疆想象"的文化本质,以及文本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有多少人知道,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1936年为郑君里拍摄纪录片时的创作;我们还击国际右翼势力分裂西藏阴谋的有力证据,是1940年拍摄的纪录影片《西藏巡礼》中,当年的中央政府派信使出席少年达赖坐床仪式的经典历史镜头———摘自《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著)始于1939年的少数民族纪录电影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纪录片的年轻人,总认为8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电影;而对于老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新闻纪录片几乎成了中国纪录电影史的全部。那些数量少而磨难多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更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学术与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的16部纪录片的统称。这些纪录片是中国第一批人类学民族志电影,如今已成为了解多个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采用了复原重建式的拍摄方法,通过扮演、摆拍等方式,再现业已消失的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活动和生产、生活场景。本文对于这种影像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探讨,并通过与当代人类学者拍摄的作品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复原重建"方法的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江 《民族研究》2001,(2):86-96
在人类学理论史和纪录电影史背景下,本文对西方人类学电影的历史作了梳理。着重评价自活动摄影机诞生以来出现的人类学电影主要潮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并且对摄影机技术的发展对影片制作和作品风格的影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的摄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195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先后拍摄了二十余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本文拟就摄制这些影片的缘由和影片的主要内容作一些说明和简介。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电影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志与电影什么是民族志电影?我们今天所说的影视人类学一词有没有什么含义?这类问题似乎是故弄玄虚,如果提问者是一个多年来致力于在教学和社会研究中普及记录影片和一般音像记录技术的人,就更是如此了。琼·多米尼克·拉约奥克斯认为,电影正在变成“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以至许多人类学家都把它当作表现研究成果的一种新手段。我认为他的话表达的是一种心愿,而不是正确的判断;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对影视人类学真实状况的反映。他也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出生的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倾向于否认电影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方法,基本上不承认电影能够成为民族志资料的可靠源泉。此外,在我看来,甚至在“年轻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中,承认记录影片的科学和教育价值的人也寥寥无几,尽管  相似文献   

9.
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范志平几年来,我们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拍摄了和正在拍摄着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电视纪录片。我们努力使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就是说使我们拍出来的影片既有人类学的价值,又有影视艺术的价值。因为人类学的电影,不管怎...  相似文献   

10.
引子:坚定可贵的“少数派”2005年,是中国电影100年华诞。一个特别的日子!上个世纪拍摄的《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在广州、云南、以及各地自发组织的“中国百年电影十大经典”评选中榜上有名。面对这些历经岁月磨砺却仍闪耀着魅力的经典作品,我们在激动之余有一种责任和冲动,它驱使我们来做中国百年电影中的少数民族这样一个专题,以纪念百年电影中的少数民族。2001年的10月,本刊曾做过一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介绍的主题报道,向读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故事影片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当时中国影协的黄…  相似文献   

11.
朱靖江 《民族学刊》2022,13(3):92-100, 148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中,不少人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属于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因此将少数民族科技史发展到科技人类学,将可以增加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得出对少数民族科技文明的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土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土著/少数民族国际会议”,于2005年5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加拿大、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多篇。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庆生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加拿大外交部助理副部长罗斯·霍恩比(RossHornby)、…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在我国银幕上,继《回民支队》、《绿洲凯歌》、《五朵金花》等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优秀影片之后,又放映了一些以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如《两代人》、《摩雅傣》、《勐龙沙》、《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这些影片,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上各有千秋,是我国电影艺术的题材、样式、风格“百花齐放”景象的一个具体反映。这些影片放映之  相似文献   

15.
邓卫荣 《民族研究》2002,(5):103-105
继 1 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 ,由“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兰州铁路局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9月 1 5日— 1 8日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德国、美国和中国台湾、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内蒙古、青海、宁夏、北京等地的研究所、博物馆、大专院校、电视台、影视公司的 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影视人类学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近几年 ,全国影视人类学专业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更多的机构从事影视人类学…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视角李德君电影电视通过镜头观察、选取和纪录客观事象,而控制和支配镜头的是人的眼睛。本文所说“拍摄视角”是指拍摄的总体角度,即指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拍摄者站在哪一方看待和处理受拍事象的外在形态和它的文化内涵而言。对于艺术片(取...  相似文献   

17.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80-86
2004年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与西方"少数族裔电影"对话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具备如下特征:由非国有电影机构投资,主创人员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影片的主题多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可忧虑的生存状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质疑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情绪。更有一种在电影对白方面的"自觉"——坚持使用本少数民族语言。影片在美学上还有了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奇:过去只在外国电影里才会使用的中文字幕,这次在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时必须使用。此后,这些电影都被称为"母语电影"。  相似文献   

18.
回顾"十七年"电影历史,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当有些主题和该有的艺术形象,无法出现在新中国的主流电影中时,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就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影片也成为人们期待下的某些艺术思维和实践的桃源之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气氛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给了新中国电影创作者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着动人的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生活。这一广阔的生活领域,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源泉。电影艺术家们又是历来都注重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斗争的,因此,我们每年都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近几年来,不少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都有少数民族的创作者、演员及各部门的电影工作者参加,因而使影片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日益地显得浓厚  相似文献   

20.
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讲话、论文摘要选登编者按:199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和广州东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在北京召开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中外代表50余人。会议探讨了理论,交流了学术,观摩了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