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本国自1950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以来,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本文通过回顾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建设的历程,梳理无形文化财指定、认定的程序、标准及其制度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在法规制度和实践成果上的差异,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研究和总结日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对构建与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梳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日本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特点和优势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提出应该从完善法律体系、协调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公众参与体系等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确立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二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全方位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这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出台已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及其三大特征,进而从云南省少数民族及其无形文化遗产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云南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四个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法国和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体系,还是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资金投入,对于我国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借鉴法国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无形方式世代流传于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证两者都能顺利进行,是摆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缺少规划,迎合外来游客“口味”的做法,长远打算,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不误。在具体行动中,坚持两种意识、两个场合、两套人马和两种形式,真正做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保证各种计划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6日贵州省黎平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同年8月23日、1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审议。但是,纵使如此,目前侗族大歌在当代传承与法律保护方面还是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结合草案和办法,分别从宏观(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和微观(侗族大歌法律保护的自身特点)两个角度对侗族大歌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