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层言论     
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也有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自身压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有关方面分别在领导人层面、执政党层面、政府层面和国际层面做出了努力,从而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变化政策.  相似文献   

3.
6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组长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国务委员唐家璇,成员则是包括20多个部委一把手在内的29人。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其中,二氧化碳作为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主要产生于人类活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来自于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行动与努力。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于近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能耗国和碳排放国。为积极应对温室效应,中国政府计划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并逐步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为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切实贯彻实施,如何将全国碳减排目标在各省份间进行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在效率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借助于方向性距离函数评价含有非期望产出(碳排放)的绩效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种交互式迭代算法,合理有效地将全国碳减排总目标分摊为各省级目标。结果表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区域相应承担不同水平的减排任务。绝大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份和直辖市需要大幅减少碳排放量,而中西部经济区则期望减排比例较小。分摊结果不仅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也针对各典型区域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宗禾 《决策与信息》2009,(12):73-75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世界各国人民在坐言起行中,都在各显神通,打造环保新景象。  相似文献   

6.
7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强 《经营管理者》2009,(21):238-23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新的国际关系议题。中国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力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立场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能源政策与环境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上得到既能实现缓和全球气候变化,又能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最小的减排政策措施。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减排政策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与战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气候变化议题备受国际瞩目,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减排政策常与各国贸易政策相关。备受关注的碳边境调节措施(也称碳关税)正形成新型的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产品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气候谈判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碳边境调节措施尚存争议。中国应关注其动态,以积极应对。应对碳边境调节措施,我国应重视可比性问题,并坚持“消费责任”原则,由进口国承担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10.
陈建国 《经营管理者》2012,(6X):313-313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尤为迫切。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6%。发展低碳建筑,是河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要求,是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是伴随地球的演进和进化而存在的,从目前看,气候变暖只是指全球气候变化短期内的趋势,而气候变暖是利是弊要科学评估。就我国而言,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村、镇、县、市、省,正确制定生态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应该在生态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带动生态省建设。  相似文献   

12.
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连标  朱磊  范英 《管理科学》2013,26(1):101-111
针对中国能否主动减排以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威胁,提出一种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在该政策下碳税给不同国家带来的成本压力几乎相当,中美两国间总的竞争优势在碳税政策实施前后变化不大.通过设置美国对国内征收碳税、美国对国内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以及中美两国差异化碳税3种政策情景,运用环境版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探讨中国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主动减排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应对美国碳关税威胁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碳关税不是一个有效的减排政策,其促进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的作用非常有限;居民福利和碳排放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中国基于成本公平性原则自主减排优于被美国征收碳关税,并可以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国有大型企业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力军。随着全球对环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承受的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更加紧迫,以往零散、单一的节能减排做法已无法满足任务要求,必须形成系统全面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以及增加碳汇、发展绿色经济等战略目标。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全面阐述中国的“气候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公开表态极大地鼓舞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权力在多层级政府间的合理配置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石。本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建立了环境分权理论框架,聚焦中国多层级地方政府,基于环保系统人员数测算了省、市、县环境分权及其动态变化,对省级以下环境分权定量研究进行了深化拓展;利用1992—2015年面板数据的多种工具变量回归,定量评估了多层级环境分权的污染治理效果。研究发现,中国环境管理向县分权和向中央集权并存,省级、市级管理力量被相对削弱;环境权力下放至县属于“过度分权”,加剧了工业污染;扩大市级环境权、特别是监测权有助于工业污染减排;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强力协调“中和”了县级增污和市级减排效应。环境分权的治污效果因不同管理职能、污染物和区域迥异,其政策启示是,应探索按管理要素划分的,与区域特征、污染物类型相契合的灵活性的纵向环境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16.
北京采取有效的防止气候变化的政策。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了多项旨在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法律。总理温家宝亲自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同时,中国还继续努力植树造林。中国雄心勃勃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政府间减排演化博弈模型,模拟了无约束条件下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独立减排、合作减排及在环境规制的条件下区域内地方政府独立减排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无环境规制的独立减排情形下,先发地区减排意向薄弱,后发地区有减排意愿,但减排效果不显著;(2)合作减排时,当协同收益小于交易成本时,随着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减排博弈最终会向地方政府一方减排一方不减排的方向演进;当协同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通过合作减排,提高了减排意愿。(3)地方政府独立减排条件下,环境规制仅在经济后发地区可以起到作用,减排效果并不显著。通过提高协同收益、减低交易成本及有效促进区域合作减排,对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威胁,生态系统是吸收温室气体、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减排框架下,我国已对世界承诺了未来的减排目标,并将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森林、草原碳汇交易意义重大,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储备碳汇资源,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莎莎 《决策与信息》2011,(10):111-112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而碳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主体分析角度,便于从在碳交易立法中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角度来阐述碳交易市场的国际立法规范和促进。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减排协议迟迟不能出台,最重要的是国际谈判方的利益不能达成妥协,而国际强制减排协议的最终促成,需要各国政策的博弈和妥协、国际组织的组织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和环保主义者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税收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造成严重的能源紧张与环境恶化问题,并且在局部地区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但由于政策制定技术、执行手段、实施环境等原因,效果很不理想。在国外,完善的税收制度是调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但我国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