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庚在大百科全书和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都认为,“戏曲”定名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一词更能体现中国戏剧文学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这是“从近代王国维开始”的,从此戏曲这一名词获得了新的概念,并逐渐被普遍接受。从现代和当代学者的一些权威性著作,例如卢前的  相似文献   

3.
董每戡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以“剧史家”说为核心的戏曲本质观,即:戏剧具有文学性和演剧性的双重属性,相比较而言,演剧性才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所以,剧史家不同于文学家,在研究戏曲史的时候就不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词曲上。董每戡改变了自王国维以来以治经的方法治曲的学术风气,确立了不同于王国维的、更为贴近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戏剧史观。这是戏剧研究思路继王国维之后出现新的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观众走进剧场,自然是为了看戏。何谓“戏”?近代学界巨掌王国维先生早先的定义是:“谓台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考原》)。在后来的《宋元戏曲考》中,他又对此作了修正。他认为,“戏剧”至少有这样三类:一类是“古剧”,即“宋金以前杂剧院本”;另一类是“今日流传之古剧”,即他所能见到剧本的古剧(主要指金元杂剧);再一类是“后代之戏剧”,即他所处时代流行的戏剧艺术,亦即当代戏曲。请注意该书中这样一段文字:后代之戏剧,必会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显然,从“谓台歌舞…  相似文献   

5.
胡庆龄 《齐鲁学刊》2004,(5):124-127
《风洞山》传奇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吴梅先生的戏曲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吴梅的戏剧美学主张,其"线索清澈,脉络分明"的戏剧结构,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以及"真、趣、美"的审美追求,正是吴梅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对当时和后世词曲学和戏剧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百年前发表的《宋元戏曲史》中提出了中国戏剧源于巫觋的推论,并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论证了巫术和戏剧的内在联系.这一推论既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学术潮流为背景,也与我国自宋迄清的研究成果有着更为直接的继承关系.这一推论在20世纪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遭遇到不同的评价,而进入21世纪之后某些学者对王国维的批评应当受到反思.从具有扮演因素的巫术仪式蜕变为纯粹娱乐的戏剧艺术,是一个漫长的难以觉察的历史过程.从已发现的文献、文物和田野资料看,王国维的戏剧起源说在各种说法中最具说服力,其生命力也应当最长久.  相似文献   

7.
张晓兰 《殷都学刊》2013,34(2):59-63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他不但在戏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也是戏曲“尊体论”的有力推动者,他借用西方之文学观点,论证戏曲为“真正之文学”,戏曲家为“专门之诗人”,并将元曲视为“一代之文学”,使之获得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地位.同时他全方位研究戏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旧曲学的集大成者和新曲学的开山者.王国维通过以上角度不遗余力地推尊曲体,使得戏曲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品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  相似文献   

8.
百年美学的学术史探求——“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施华由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开启的20世纪中国美学,经由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人在30—40年代的创造性努力,以及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迄今已构成了现代中国人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9.
戚真赫 《文史哲》2007,3(6):95-113
王国维美学以及学术研究的主体和根本目的是探究生存的本质内涵,其探究所注重的是终极、永恒、本体的问题,所谓"探其本"、"第一义"、"世界人生之根本"、"宇宙人生之真理"、"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这一层面为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是其本原与始基层面。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的研究即是基于对存在本质的深层悟解与认知。这一存在之本在王国维不同美学板块、理念和学说中又有不同的延展和阐释。探讨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也必须从其美学之本进入,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转型正在于其美学之本的转换,即王国维美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是立足于根本处、"第一义"处,是在本原与始基层面上的关联。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文学等学科方面的意义,更在于其突破传统道德伦理的视界与理路而进入生存本体层面的探究和立论,在于其立论基础的转化。这才是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左翼戏剧家对戏曲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索.话剧走向“旧形式”,便成为30年代左翼民众戏剧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1.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崖,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藏曲极丰,著述甚夥,在短短的一生中,不仅校刻过《奢摩他室曲丛》,创作了《风洞山》、《血花霏》、《轩亭秋》、《湘真阁》等传奇、杂剧十余种;而且撰写有《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南北词曲谱》、《元剧研究A、B、C》等戏剧论著。我们认为,在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王国维撰写了《宋元戏曲考》,并提出了“意境”说,主要从理论上阐述了元代戏剧的一些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戏剧何时形成?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以为戏曲形成于汉代,在汉代“百戏”中已经出现了戏剧实体。象《东海黄公》、《总会仙倡》这类节目,就是初期的戏剧。谈戏剧形成的问题,先要弄清什么是戏剧。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一断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下再详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启蒙到卫道、殉清———王国维的思想变迁及其死因侯著曾论及王国维对顾炎武的继承关系 ,说“只有王国维是最后继承顾炎武的人” ,“王国维……也以继承炎武自居” ,但认为这只是就学术而言 ,如就思想而言 ,则二者并不相同 ,“炎武的经学是和他的社会运动与民族思想不可分离的 ,而王国维……却不能由研究方法的近代意识达到近代的社会理想”①。与侯著不同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二文认为 ,王国维不仅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而且是一位“时代…  相似文献   

16.
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女学者,她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的理论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既与她本人的经历和学术追求有关,又深受王国维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王国维对叶嘉莹的生活、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批评方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叶嘉莹学术研究中的"王国维情结".  相似文献   

17.
周贻白是当代学术史上公认的戏曲史大家。他继承了湖湘学人"扎硬寨、打死仗"的优秀传统,字里行间透露出宏阔的学术骨力与雄心。一生七易其稿,终成代表作《中国戏剧史长编》。前人多已言及其对"戏曲"与"戏剧"辨析之功,从他对清代文献尤其是皮黄部分的使用而言,《中国戏剧史长编》具有视野宏阔、搜罗广泛、考辨精审、重视场上与民间的文献使用特色,尤其是搜集了大量濒临散佚的皮黄文献,居功至伟。此外,周贻白所未见的戏剧史材料尚待增补与考辨,以缀沧海遗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9.
吴晟 《学术研究》2001,(4):126-12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是新近学术热点之一。它已由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四大类体裁板块 ,即文学文体各自内部分类研究 ,扩展到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研究 ,进而从文化视角来透视文体形式所积淀的深厚“意味”。我新近的研究兴趣和重点就是中国古代戏曲文体。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体 ,戏曲内部结构颇复杂 ,欲对其体制、渊源、流变等作整体描述和思考 ,需先从其局部构成因素入手 ,进行个案考察。这里只探讨联章诗或组诗与戏曲歌词承接之间的关系 ,以考察诗歌联章对戏曲歌词承接的影响。王国维有感于“元人之曲” ,…  相似文献   

20.
"文明戏"作为戏剧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渐渐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间,不少戏剧现象都被指称为文明戏.据史料分析,文明戏可大致分为清末改良京戏--文明新戏;清末学生演剧--文明新剧:清末民初职业化文明戏--新剧;民国初年天津戏曲--文明戏等.此外,在民间,也有把现代戏曲、话剧、歌话剧,甚至全部现代戏剧称为文明戏的现象.各种文明戏的共同特征是其宣教功能,文明戏在演出形态上的表现与这一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