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改革应把道德价值作为改革的重要参照和目标追求,既要做到科学合理性,又要做到价值合理性。教学道德的提升乃是教学改革之魂,教师德性的意蕴为爱、宽容、良心。明智性是教师德性的特点,重视教育实践,加强体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师德养成的途径。教师形象的重塑是教学改革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孔子开创了儒家哲学,孟子继承了其学说并将其发扬广大。"性善论"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仁、义、礼的补充,这一说法的提出,说明了道德本体的理论,"四端说"是一个价值意识的自觉之说,它的扩展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教化,而且是一种付诸于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人格的内在修养过程。即从"四心"到"四端"再到"四德"的一个主体自我修养过程,是一个要达到德性的根源,即它只是达到德性的起点,要达到真正的德性,还必须是主体不断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相似文献   

4.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明智作为实践的理性不同于知识等理论理性,它指导伦理德性的形成,是理性在道德活动中实践的能力。同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不仅强调理性认知,而且强调了理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智作为关键性的理智德性,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既强调理性又注重实践的伦理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反腐倡廉是我国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难点之一。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是反腐败的两把利剑。国家公务员是否具有德性,直接关系到行政道德建设在反腐倡廉过程中的功能发挥。为此,探究我国公务员的德性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从行政道德实践来看,我国公务员具有忠诚、奉公、正义、勇气等德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合理性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中心问题,亦是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学的中心论题。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的形成是以其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深刻剖析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完全占据了道德的中心位置,人类只可能有两种选择:要么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要么接受后现代的道德虚无主义。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德性论为道德实践提供合理性说明,对道德合理性原则进行重构,而重构道德合理性原则的唯一途径就是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到精神的自我解构、自我重组、自我增强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一种诉诸药物、神经刺激、基因编辑以及人工智能等用以增强人类道德的新兴技术手段——"非传统道德增强技术"悄然到来.新兴技术革命为德性论的复兴创造了新的契机,却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将会引发传统德性论的多重困境:颠倒道德根基、稀释德性价值、偏离德性育养路径、导致德性评价错位.在新兴增强技术背景下,应当倡导技术与德性的良性互动,使德性与技术共生共荣,从而推动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遭到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后人的质疑与批判,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苏格拉底的真正精神内涵。“德性即知识”所提示道理在今天的道德实践中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 ,它对伦理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一方面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 ,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 ,另一方面 ,在道德问题上他却不是诉诸“建构理性” ,而是主张一种“教化理性” ,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 ,认为在道德上 ,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 ,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 ;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10.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根本.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德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德性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的状态好,并使得其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以德性规范、界定教学行为具有适切性。有德性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目的指向善的行为,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内隐着某种有价值品质的行为,两类有德性的教学行为的结果皆是指向学生发展的"好",是向"善"的。德性能使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教学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特征才算是有德性的行为,比如,教师必须对教学行为目的有清楚的认识与选择、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等特征。有德性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应具有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接纳学生;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要具有专业警觉性;教师自身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品质。  相似文献   

12.
对教师德性伦理性质的探寻,实际上是探求教师德育的可能性.从德性的哲学历史来说,德性是做人的根基.教师德性的伦理性质就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师行为所必须的德性及其伦理内涵和伦理规约,以人性的善与恶的根本来激发教师的“教育良知”.教师德育应从教师德性的塑造、教师权力的控制、道德关怀的养成、教师自我的伦理反省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德性善是伦理学中的主要道德范畴 ,也是人们道德生活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对德性善的认识与实践 ,决定了人们道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德性教育以人的道德品质为教育方向,其实践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依据,同时,也为对当下道德教育现状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该像德性教育一样尊重道德主体,从形式主义转到可操作的行为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注重德性教育氛围,并理性分析德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性乃人之为人之根本,德性是人类现代社会有序之根基,德性是个人人生价值确定的标志.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个性品质,而道德则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因此,如何化道德为德性,就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情感体验是化道德为德性的关键环节,心灵的成长重在体验.因而,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重视利用学科隐性德育资源,进而使道德内化为德性,使德性外化为德行.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这是我们引入德性伦理学方法时要注意的。孔子伦理学的体系虽然包含了部分德性的讨论,但却是以"德行"为主导框架的,始终不脱离"行为"来展开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心行合一"的立场,在德目的讨论中,不离开行而去谈心,不离开行为去谈德性,不离开行为谈做人,总是倾向于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而且,孔子虽然也非常关注德目的讨论,但在具体德目的讨论之外,更关注整体人格的目标,故孔子的伦理学不只是一套德目的体系,而是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美善行为的整体体现,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马基雅维里非道德的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深入历史和实际经验,发现了"现实的非道德性"这个残酷的真理。基于是与应当的区分,马基雅维里悄悄完成了价值上的重估,把政治善置于道德善之上。马基雅维里据此降低了人们对政治的道德期许,塑造了具有非传统道德德性的新君主和政治共同体,完成了现代道德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打破了中世纪的枷锁,随之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飞速发展,社会财富巨大增长,但人的道德却产生巨大的滑坡,一方面是受思想的变革所影响,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变革左右了人的道德滑坡。经济发展带来的“理性经济人”观念把利己美化了,使传统理性中的“德性”遗失,道德失去了他的目的,即内在善——德性。因此,道德的回归,需要重新把德性提升上来,重建德性伦理是走出道德困境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0.
麦金太尔认为,要对道德合理性原则进行重构就必须复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是以形而上学的生物学目的论为前提、以希腊城邦伦理为基本维度、以善的生活为核心要素的。在批判继承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内在善物,实践的完整性要求实践主体践行德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回归和扬弃,也是对道德合理性问题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