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村一品”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资源单一利用打破生态平衡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防止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阻却,应当对“一村一品”战略内容进行完善,实施“一品为主,多品兼营”的更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京西灵水“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门头沟灵水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京西斋堂川灾荒史和举人文化的"秋粥节"文化,是灵水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因素。灵水村"秋粥节"文化是当地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追求、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随着京郊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灵水村"秋粥节"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为此,充分认识京西灵水村"秋粥节"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时尚,创新、构建"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是灵水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是提升国家人力资本、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入园难”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儿童无法接受早期教育,这些处境不利儿童主要分布在边远农村地区。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开发地区,贵州省铜仁市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创新体制机制,以“山村幼儿园”为主要形式优先推进边远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以“一村一园”实现全市行政村学前教育全覆盖,确保边远农村处境不利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其经验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百村千幢"工程目的是保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精、气、神",因此需要用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子;需要充实"活态徽州文化内涵"里子;需要守住"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底子,使之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个福祉工程,无憾工程。  相似文献   

5.
周兴全 《百姓生活》2010,(12):26-28
一位靠种地、喂猪、煮饭过甘子的六旬农村老太太,两年前突发奇想,搞起了绘画、雕塑。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她,克服种种困难,硬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执著,创作出了百余件绘画、雕塑作品。2010年2月中旬,老人的作品在重庆展出引起了轰动,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中国“梵高奶奶”……  相似文献   

6.
“开耕节”大过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二,肇庆市高要区河台镇,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如期上演,海外乡贤、游客及当地群众近20万人共聚“闹开耕”。当天虽然下起雨,但河台镇村村人山人海,龙腾狮跃,家家户户筵席丰盛,款待亲朋。抢炮现场更是众人竞技,热闹非凡。在罗仁村,数千群众请出龙母像,舞着狮子、游龙、春牛、雄  相似文献   

7.
本主信仰是白族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是白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反映白族社会生活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套内容独特、约定成俗的崇拜仪式和活动。“接花”习俗是洱源五村本主信仰中有关婚姻观念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五村与其他白族村落本主信仰的重要差别,体现出白族本主信仰的多样性和村落的差异性。它以仪式和活动的方式展现和延承着五村地域内白族群众对勤俭、和善、孝举和忠诚等社会文化的崇尚与奉行,体现了五村地域内婚念文化文化在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相融通,通过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性阐释地域婚念文化变迁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