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惠苑 《兰州学刊》2010,(9):158-161
幽默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幽默小说的创作实绩的丰厚,已经为把它作为一种文体类型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源。这种研究在挖掘幽默小说特有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学多样性的健康发展。80年代以来的幽默小说中有所塑造的小丑、骗子等人物形象,具有与其他类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没有的独特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荟萃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文章在全面描述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 ,论述了它的审美特征、表现形态、语体风格及叙事方法。文章还进一步把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放在世界讽刺幽默文学的格局中进行审视 ,揭示其民族的、时代的讽刺幽默品格、历史局限及其成因 ,为当代讽刺幽默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现代性思潮萌芽、发轫与兴起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表征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与文化经验的哈葛德小说经过广大翻译家的译介、媒体的大力传播与读者的广泛接受,完成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的建构之路,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视野里考察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化历程可看出,社会转型的思想需求是外因,哈氏小说的现代西方文明思想是内因,其经典化的整体路径揭示出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历史语境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高晓声小说的幽默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作家之林中,熟悉农民生活,擅长农村题材,而又颇具幽默风格的作家,除了赵树理外,也许要数高晓声了。在发表了陈克生系列幽默小说之后,高晓声小说的幽默风格日趋成熟。这种风格不是表现在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个段落的诙谐风趣,而是笼罩全篇的幽默氛围。这种风格作为作家的自觉追求,已体现在他对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的总体构思主。高晓声正是以情节手段为经,以语言手段为纬,精心构思,织成了一张充满了幽默意境的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晓声小说幽默风格的形成及表现。(一)幽默来自审美主体的心力就审美主体而言…  相似文献   

5.
刘爽 《齐鲁学刊》2006,(3):122-125
美国历史不仅是一部工业化、都市化和移民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清教文化被消费文化逐渐侵蚀并最终替代的历史。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文化变迁的亲历者,亨利.亚当斯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史学家的睿智,在其自传体小说《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中清晰地记录了那个变革时代的文化轨迹。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预见,使《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一书成为透析欧美近代文化的必读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6.
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北村从一个先锋作家到皈依基督并展开宗教语境中的叙事,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事例。北村小说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而北村小说所展示的文化心理更是耐人寻味。他对实用理性、审美现代性的质疑,直接切中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而他对超越精神的张扬更是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地分析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北村小说转变的内在根由,及其意义与局限,并由此反思当前中国文学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鸦片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现象之一,因而近代小说对此多有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近代小说的鸦片叙事呈现出一条明晰的由滥觞到发展、勃兴最终走向式微的弧形轨迹.近代小说的鸦片叙事存在着三个显著特征,展现了不同时期作家对鸦片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书写鸦片时的心理嬗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鸦片叙事在近代社会乃至毒品走私与消费依旧猖獗的当下中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土作为自古有之的文学母题,从不曾自外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但台湾1990年代以来的新乡土小说的评价标准却有待翻新和重建。本文通过对新乡土小说代表作家甘耀明的《杀鬼》之评析,看取两方面的新质:从叙事方面以想象历史反映当前台湾社会政治文化迷思;从艺术方面通过魔幻写实手法丰富乡土书写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新世纪小说的重要参构因素,体现出时代特色。本文从语境差视角切入,关注语境的不平衡,探讨网络参构下小说语境富具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审美现象。新世纪文学语言求新求异的"狂欢"趋势,使语境差成为小说语言富具审美价值的突出修辞现象。在对虚拟与现实空间语境、嬉戏与批判风格语境、荒谬与哲理逻辑语境不平衡现象的考察中,我们既寻求事物的对立,又寻求内蕴的统一,以期从深层挖掘网络参构下的小说语境差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同时拓展网络语言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审美文化呈现出商品化、感性化、全球化、图像化的新特征。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电影,凭着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娱乐性、再现现实的逼真性,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近20年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趋完美的表现。中国作家意识到了小说文体创造的本质力量,也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方式的特性,从而使小说写作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4.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雅 《云梦学刊》2003,24(3):61-66
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5.
纪秀明  汪智超 《云梦学刊》2005,26(6):134-137
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坚持怎样的文化身份立场成为中国古典叙事小说翻译关注的焦点。从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西厢记》的翻译传播实践看,针对古典叙事文学的具体特征,翻译中的身份立场与具体翻译策略问题值得重视,古典叙事小说的翻译应当遵循适度、多元性原则和采取多种翻译策略糅合并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巴赫金的相关美学理论,深入思考以二人转、萨满教为代表的东北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色,着重论析其核心构成元素具有活力、诙谐、超验的精神特征,在以严肃性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体现出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景观。东北民俗文化中彰显出的亲和力、自然力和野性活力,既是广袤的东北大地所孕育出的独特审美品格。同时也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而具有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萨满文化中彰显出的超验精神和终极追求,在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在当下的大众文化氛围中也承栽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曲 《理论界》2014,(9):124-127
法国小说家纪德的《伪币制造者》以独特的叙述手法著称于世。本文则想重新探讨这篇小说,研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小说出现合法性危机时,其如何以多角度网状叙事、思想小说、百科全书的形式解决了这一危机,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并为未来小说样貌留下了一笔特殊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小说入手,阐述了当代历史小说家凌力创作中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通过古、今人创作历史小说的对比揭示出凌力的审美追求与个体意识,其代表作<少年天子>[1]细述了其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尤其是上海形象在李欧梵学术视野中的凸显,映现出他复杂的文化现代性立场。《上海摩登》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李欧梵从分析老上海物质文化入手,重绘老上海文化地图;对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等“海上”现代作家加以分析,着重揭示其作品的“浪漫”“颓废”信息与“阴柔”气象,由此展现现代生活变化的本质。李欧梵意在呈现浪漫主义及现代性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曲折之旅,从都市文化批判中描绘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历史性错位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