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生存哲学在终极关切的层面上认定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人生存的前提,而生命注定处在生存悖论之中;在生存矛盾的两极张力中,人体验和经历着生命,体验和经历本身是一种生存责任;生存责任是永恒的伦理,它提升着人的生存质量,使人超越自我达到超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位有影响的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是从一九二七年左右开始的,在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活中,他已为我们创作了四万多字的作品,给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财富。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是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的。特别是其第一部——《家》,更吸引着广大青年读者的心。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看巴金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巴金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着读者 ,作品揭示的复杂的心理层面 :叛逆心理、憧憬心理和补偿心理及自省心理等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且强调读者的看法也影响着巴金的创作。作者与读者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正是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文化学的方位对巴金进行考察的论文时有所见,但大都集中在对巴金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探讨上。而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不懈追求,不但造就了巴金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形成了他复杂、丰富和色彩斑斓的思想性格(思想性格:指在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中所包涵的观念和态度)。探析巴金思想性格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是我现在一系列研究的主旨。由于巴金的人生历程较为漫长,为了叙述的明了和方便,笔者把它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时期1904-1927;创作丰收时期1928-1949;建国后及“文革”时期1950-1976;新时期19…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作为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结果,由于威胁到个体生命安全进而上升为全人类关切的话题,人与自然“双重异化”构成马克思生命观的批判逻辑。马克思生命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价值目标指向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马克思生命观逻辑架构中蕴含的生态意蕴丰富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背景下,马克思生命观的生态意蕴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关怀个体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自觉增强个体源于自然的美好生活体验;引领主体的绿色生产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论巴金的编辑意识蒋成德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  相似文献   

7.
1978年,我告别西北十三年的生活,到北京读研究生,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巴金的学习研究。虽然我对巴金的研究可追溯到在四川大学读书的1963年,但当时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研究的准备,况且只有近一年的课余时间。此后是近十四年光阴的虚掷和研究的空白。1979年,我开始撰写并发表有关巴金的论文。迄今为止,在巴金研究方面,除已出版的六七部专书外,还有若干论文和文章散见各处。二十多年来,不论做杂事还是搞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风吹雨打还是晴空丽日,巴金的话题总萦绕在我的心中。宽容的朋友以为这些文章尚有可存阅之处,建议我将它们结集。于是,我把这些长文短章搜集起来,归类编次为《巴金在我心  相似文献   

8.
在近两年出版的巴金研究著作中最具学术创新价值的有<百年巴金>、<走进巴金的世界>及<一个世纪的巴金>、<晚年巴金>等.它们或以最新的学术观点启迪读者,或以最新的材料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巴金、认识巴金、学习巴金,无疑都为新世纪的巴佥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巴金小说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一些学者认为是悲剧美;本文在分析巳金创作小说的背景后认为,忧郁美是巴金小说的审美特征。它来源于巴金以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凡人悲剧典型和英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10.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11.
别对我说谎     
《新少年》2011,(1):16-17
多多熊:以前都是和《新少年》的读者朋友在这里聊天,其实我的动物朋友们之间也有好多话想说,本次活动就让咱动物朋友进行一次话题讨论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两个一致”是巴金的真实现的总纲,以“比较象活人”为尺度的性格真实是真实现的核心;巴金的功利观由崇高功利和现实功利两部分组成,把人变得更好是他的功利观的核心;巴金审美观的基本特色是悲剧美,悲剧美是他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3.
巴金在其生命历程中,肺病的困扰强化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其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死亡则使其对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这同时为其反叛意识的发展打开了发展的无限空间。巴金所生活的特定环境和所受到的思想的熏染则对其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的人格内核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的"爱",新文化的介入,使巴金的"爱"从显现的个人层面上跃升到人类的层面上,而巴金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皈依,最终使巴金确立起了文学的主体世界。所以其早期小说一经问世,就以其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的表现力度,以其所服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有机融合,这既衔接了五四以来人的主体性文学精神,又和中国的济世救民的文学传统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4.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5.
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金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家园文化意识始终是他进入现实生活和文学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是他从事文化创造的生命支点。“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指归,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家园”所指不仅仅是“小家”———家庭,还是“大家”———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这一文化观念经由置换再造而灌注于巴金生命外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以巴金对于“家”、“国”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历程为行文线索,探究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家园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变迁。“家园”文化意识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读者参与到生命图书馆的阅读中来,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以随意翻动的带着油墨香的书页,有的只是鲜活的人。这个以真人作为图书的创意来自陕西咸阳的80后女孩丁非和她的公益组织"人间关系"。通过读"人",为更多人提供面对面的解读生命、了解生命的机会,这是"人间关系"创建生命图书馆项目的初衷,2011年10月29日,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丁非也试着做了一次"图书",并在当天拥有了14个"读者"。在生命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印记。在这里只有心与心的交汇,图书与读者的微妙互动和感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印记与旅程。你想阅读哪一本?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读者参与到生命图书馆的阅读中来,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以随意翻动的带着油墨香的书页,有的只是鲜活的人。这个以真人作为图书的创意来自陕西咸阳的80后女孩丁非和她的公益组织“人间关系”。 通过读“人,为更多人提供面对面的解读生命、了解生命的机会,这是“人间关系”创建生命图书馆项目的初衷,2011年10月29日,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丁非也试着做了一次“图书”,并在当天拥有了14个“读者”。 在生命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印记。在这里只有心与心的交汇,图书与读者的微妙互动和感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印记与旅程。你想阅读哪一本?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花园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笔下的花园不再是单纯的场景,而是负有多重任务的重要角色。从思想内容看,它打开了旧家庭通向新世界的天窗;从艺术形式看,它既是作家叙述的视点,又是作品结构的链条。在此基础上,形成带有时代特征和巴金个性的花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笔下生情呢?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作文时,只有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吐真言,抒真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