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刑事法学主要包括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及其刑罚的一般规律及其刑事立法、司法理论概括的科学。广义的刑法学,除规范刑法学、理论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等内容外,还包括刑事政策学、刑罚学、犯罪学等。就中国刑法学的历史发展看,由于中国统治阶级历来重刑轻民,因而纵然中国古代律典确有诸法合体的成分,但毋庸讳言,其中的刑事法规定较之民商、行政律令等确实相对系统完备得多。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儒学家、法家、法学家们因而早就围绕有关刑事律令,形成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69-74
可罚性是德日刑法在犯罪构成体系之外对行为的犯罪性评价的一个因素。有学者将其认为是构成犯罪的第四个条件,即构成犯罪不仅要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而且行为还必须具备可罚性。但是也有学者主张从犯罪成立条件的内部对可罚性问题进行解释。日本学者认为可罚性的要素包括客观的处罚条件和一身的处罚阻却事由。而德国学者将后者称为个人的排除刑罚的根据。可罚性是学者对于主要是刑法分则中的一些排除犯罪性的特殊规定的理论总结。中国刑法中也存在着许多免于处罚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主要是在总则中。并且对于这些免于处罚的规定的性质,中国刑法理论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是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在原刑法自然人单一犯罪主体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种犯罪主体。过去我国虽有单行刑事立法等对单位犯罪的规定,但在刑法学上只讲一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如何区别,与我国以往长期使用的法人犯罪的概念有何不同,是刑法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刑法总则的规定,通过研究分则条文,提出了单位犯罪在主观上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在处罚上,以双罚原则为主,也有单罚制,而且从我国刑法的规定上看,单罚制只限于个人代单位受罚,对单位的处罚方式只是判处罚金。对这些特征加以阐释,以划分单位犯罪主体和自然人犯罪、法人犯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一、刑法和刑法学所谓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所谓刑法学就是研究有关犯罪和刑罚理论的学科。犯罪在人类社会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了防止犯罪现象发生,必须依靠作为国家权力的最有力武器——刑罚。可是,刑罚剥夺犯人的自由和财产,有时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对于被处以刑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是一场灾难。因此,近代国家,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避免罚不当罪,必须根据国民的代表机关——议会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定什么是犯罪,对这些犯罪应科以哪些种类和什么程  相似文献   

5.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均规定了犯罪中止制度,两部刑法对中止犯规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立法精神上和表现形式上,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处罚原则上和成立条件上,澳门刑法规定的犯罪既遂后仍可成立犯罪中止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违法性论是刑法理论的试金石,研究违法性判断的基准问题,对于形成学派论争,全面推进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思考违法性问题的路径不同,由此导致犯罪成立范围、认定犯罪过程、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法和社会的关联性都不相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规范期待,注重刑法的行为引导功能,是合理的理论。根据这种违法性论,违法性判断的核心是行为,法益侵害只是决定“行为性质”的要素;刑法不是单纯为了弥补损害,而要着眼于让国民养成规范意识,防止损害再次发生。当代中国刑法学应当以(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点来建构,以回应社会需要,促进公众的规范认同。  相似文献   

7.
复行为犯罪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行为犯罪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一个独立的犯罪构成中包含了两个具有手段与目的关系的危害行为的一种犯罪形态。我国刑法规定的复行为犯罪只有抢劫罪、强奸罪、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四种,它们都是复杂客体犯罪。复行为犯罪的着手应当统一采用“前一行为说”,即只要行为人开始实施作为手段行为的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行为时,就是犯罪的着手。复行为犯罪的既遂,应当根据其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而定。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综观美国犯罪学最近的急剧变化,可以说犯罪学的方向性正处在前途多难的状况中。这中间,刑事司法学的课程在大学里被看得很重要,它与犯罪学的关联性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本文拟对可称为八十年代的犯罪学的激进犯罪学同刑事司法学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拟以二者对犯罪研究的不同观点和所关心的异同为中心就现代美国犯罪学存在的问题试作探讨。二、刑事司法学刑事司法学可定义为,为了根据刑法规定进行行为处理而定出的制度,是把重点集  相似文献   

9.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对语符的改换,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是刑事立法的重要原则。它的宗旨在于可以使用刑罚以外的手段能够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时,就不要使用刑法加以调整。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在行为边界设定和犯罪情节描述方面虽然反映了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在司法解释中关于"情节严重"的列举性规定之间却存在逻辑矛盾,容易产生罪刑不对等的现象,从而背离了刑法谦抑性原则。此外,本罪中关于法定刑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和起刑点过高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实现,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一些罪名中,应该通过修改刑事立法的方式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