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要坚持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与按资分配、与工资奖金(分红)等形式、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关系.为此,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较完整的阐述.马克思的设想是,在未来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是在社会新增财富中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余下的消费品按劳动者的劳动量来分配.其实现形式是给劳动者发劳动券,劳动者持劳动券领取消费品.但这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形式由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局限,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未完全实行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曾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那时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货币工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统一的计划分配.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是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为立论前提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社会成员都有社会主人和自己劳动力所有者两重身份,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除通常的按劳分配外,还有经营收入、资金收入,都不能简单否定。企业工资改革应选择“国家控制市场,市场调节工资”的模式,采取适当的过渡办法,分几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一旦同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将推动按劳分配理论本身的向前发展。全民所有制内部的按劳分配,究竟是社会直接对劳动者个人实行单一层次的分配,还是先集体、后个人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是实践提出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也等于抓住了实践按劳分配原则的“纲”。作者主张全民所有制内部的按劳分配是两层次的按劳分配,认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充分的依据,并对学术界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进行评论。作者还根据推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对奖金分配进行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两层次按劳分配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调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处理好劳动和报酬的关系,使劳动者能够实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量差别是报酬量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林彪、“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在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劳动差别这一虚假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彻底铲除林彪、“四人帮”这一虚假基础,使劳动报酬差别反映按劳分配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特点。但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从我国分配制度总体上讲的,而就分配领域中的某一部分而言,比如某种行业。某些企业,因所有制关系和资产组织形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分配特点:既可以是按劳分配,也可以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还可以是按资分配,等等。这里笔者仅就股份合作制企业如何改进资产人格化管理,进行分配制度创新,充分实现按劳分配,从而进一步调动劳动者投资和生产经营积极性的问题,略述己见。一、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由传统的集…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践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资本短缺,劳动过剩的特殊历史阶段,使得在分配中物的要素无限扩大,人的要素受到排挤;这样生产要素中物的要素所有者或掌控者存在着资本强势的超额分配,而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份额却大大缩减。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物的要素扩大化已经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在政策上迫切需要调整物的要素被扩大的现实,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达到分配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分配公平界定为按投入及其产出效率进行分配,据此对“工效挂钩”作出了公平判断。作者指出,迄今为止我国的按劳分配实践,包括建国以后实行的产品经济型按劳分配,以及目前正在用商品经济型按劳分配(“工效挂钩”为其主要内容)替代产品经济型按劳分配的工资改革,都是在克服旧的分配不公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分配不公。“工效挂钩”中的分配不公源出于社会劳动计量不准、级差收入剔除不净以及社会扣除不公。本文分别提出了缓解的途径,但根本的克服还有赖于深化改革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理论界争论颇为热烈。包括笔者在内,是主张劳动力商品论的。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回答一个由此而产生的尖锐的理论问题: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究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能否在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 经济学界部分持劳动力商品论的同志,没有直接承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恐怕是因为在头脑里有一块禁区还没有打破,这就是:仍然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看成是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色彩的东…  相似文献   

11.
张敏  王婉玲 《唐都学刊》2000,16(3):77-80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射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依据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两种分配方式的机理与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佩华 《学术交流》2003,3(3):78-82
从理论上讲 ,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结果势必导致收入差距的存在。由于实行两种分配方式而形成的收入差距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是公平的 ,因而能够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14.
奖金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分配范畴,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管理职能发展的产物,泛指国家、社会团体或各行各业、各管理者对劳动者提供的超额劳动所支付的货币或实物报酬。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它受一定时期生产水平、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但是,成为一项为各国所普遍采用的分配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还不到二百年。我国从建国后实行奖金制度也仅有几十年的时间。由于它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鼓励作用,因此成为我国经济分配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从物质利益方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分配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马恩的产品经济型按劳分配模式,并把它作为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极力排斥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社会主义实践在历经挫折而抛弃产品经济模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之后,资本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结合起来。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形态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进行重大的创新。一、重新确定按劳分配主体马克思明确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  相似文献   

16.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前,我们在理论上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原则,反对一切非按劳分配的方式。为什么会把一切非投劳分配的方式排斥在外呢?这和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式理解、不完整理解、甚至误解有关。按照(资本论)的分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扣除补偿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之后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劳动产权主要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析,他们都承认落实劳动产权有利于解决劳资矛盾,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主张劳动者应该获得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利益分配权利,企业应该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但是,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的认识在理论依据、实现基础和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只能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这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  相似文献   

19.
建国30多年来,按劳分配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唯一原则。按劳分配本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也已深入每个公民的头脑。仅是按资分配的提出,就使理论界为之一震,对其性质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更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认为,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指出:“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  相似文献   

20.
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下同),是反映社会性质、关系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对于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是按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的观点及坚持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一、社会生产力是决定个人收人分配的最终力量,社会成员是按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笔者认为,尽管分配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决定分配的客观因素却是同一的,即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