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反映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被认识者或认识对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由实践、感性和理性等认识环节构成的认识的行为和现象。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上所谓的认识论,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和现象以及它们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4.
论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体就是“外部世界”,就是“自然界”,客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观点表面上抬高了客体的地位,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对于客体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客体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弄清客体的基本含义、类型与特点,对于进一步拓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客体的基本含义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范畴,客体和主体的矛盾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主体如何正确地反映客体,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之一。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李明认识论的发展,在其研究重心上曾经历了一个由客体规定性到主体认识能力再到主客体同一性之考察的历史演进过程。伴随着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循着客体和主体关系这条主线,当代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客体和主体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9.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内涵,经历了种种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科学地制定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概念的内涵规定是有区别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承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等外,还具有本体论的关系。不仅客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主体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历史是由历史主体所创造的。没有历史主体,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有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理解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很难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论述透彻。一、主体和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谈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我们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其本体论、历史观的意义,也要涉  相似文献   

13.
论发生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石向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任何一种认识论都必须回答和说明的问题。对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看法,是研究和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石。发生认识论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心理学和认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对心理学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15.
主体是近现代各派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谈论有关实践和认识(亦即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问题,便离不开谈论“实践一认识”活动的主体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和强调主体在自己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同时这种重视和强调又是完全科学的。只有正确理解主体概念及其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解决哲学、特别是认识论中的其他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主体概念的科学涵义作一番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认识起源于实践,但具体说来,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并非总是一致的。主体改造某类客体的具体实践活动,并不必然导致或伴随认识该类客体的认识活动,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也并非总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活动中,实践主体何以能够转化为认识主体,从而使实践活动产生认识活动呢?这一问题在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未能引起重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 一般意见都认为,主体客体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不是本体论问题(参见《哲学研究》1985年6期,李景源:《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谓本体论问题,无非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要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仅仅局限于本体论范围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即在思维与存在的现实的统一关系中考察谁是世界的本体。这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构成现实的总体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即思维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形式,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出现为条件的,只有当思维随同其主体一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通过这一活动作  相似文献   

18.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作为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基本上是当作认识论范畴来看待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就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从颠倒了的历史主客体关系重新正过来入手的。而完成这一工作的直接理论动机和场合,则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和动力的探讨,对黑格尔哲学最保守也是最薄弱环节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