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之本土宗教,最为殊胜之处当是其内丹修炼,这是最具中国气魄的独特的生命探索现象。在全部内丹学中,玄关一窍是内丹修炼之枢纽。例举丹道史上著名丹家对玄关一窍的体验,并以当代学术视野予以新的诠释,可以得出一些系统的结论。独特的内丹玄关体验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启示,对于西方语境下的本体论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包括道教内丹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人类安身立命有着无可限量之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彤江 《船山学刊》2013,(2):173-178
对李道纯思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在各个方面已取得了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中"与"中和"范畴研究;本体论研究;辩证思维研究;心性论研究;内丹学研究;老学与易学研究;三教同玄思想研究;与其他学派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与专著的综合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李道纯思想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有些方面依然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3.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孙功进 《东岳论丛》2014,(2):102-105
易解丹道是李道纯内丹炼养论的重要特色。李道纯以先天乾坤到后天坎离的丹道"卦变"说符示内丹炼养之基—"药物",以卦气说晓示内丹炼养之时—火候,以取坎填离、三家相见喻示内丹炼养之方—性命混融,构建起较为完备而详明的易学视野下的内丹修炼论,在道教易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道纯是江南人中最早的全真教徒,一生著作颇丰,在内丹鼎器论方面有独到见解.丹道鼎器论,是道教炼丹修炼,以求长生久视的基础,传统道教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有诸多注述.李道纯鼎器论,特点在于以"中"为要的玄关鼎器,在历代丹家中别具一格,为此,李道纯也被后世丹家誉为"中派"祖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儒家的“折中”、道家的“守中”、释家的“中观”思想作了梳理辨析.指出,三家理论各具特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侧重于对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力图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更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道家侧重于对认识主体心性的要求,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心境,来体道悟道.释家则“不落两边”,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形上关系.三家从不同角度对“求中用中”的积极探索,表现了中国人对把握“尺度”的富于智慧的追求,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7.
内丹学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生命哲学,也是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修道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何以通过内丹修炼能够超越个体生命限度,达成长生,以及如何通过内丹修炼达成长生的问题。关于内丹学理论,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内丹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方面犹有所未及者。因此,从思辨逻辑的视角来考察钟吕系金丹派经由对历史上长生众术的批判、内丹学轴心范畴和逻辑起点范畴的确立以及内丹学体系的自我论证四个环节建构内丹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庄子“材与不材”的解读,认识到道家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二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看似相同 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在道教内丹学看来,所谓的"形神俱妙"之"化体"是一种形、气、神高度合一的特殊的生命存在形态,合于形则显,合于气则隐,合于神则妙。由此,道教内丹学实现了个体生命长生在理论上的圆融。  相似文献   

10.
王萌萌 《理论界》2005,(6):71-72
"中"是<中庸>一书中的核心范畴,本文试探讨"中"范畴体系形成的内在结构,从而进一步理清"中"范畴在<中庸>一书中展开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1.
女丹功法,又称"坤诀",是指妇女修炼内丹之法。女性之内丹修炼活动虽可追溯至唐代,但其学说成熟则较晚。男女两性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因此,内丹修炼在功法和步骤上也应有所区别。传统中医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阐释女丹修炼程序及"斩赤龙"的特殊机理及其意义。女丹功法的关键步骤为"太阴炼形"之术,其关窍为膻中穴和血海;"阳神出壳"是女子丹功炼至最高层次时所出现的现象,炼功者此时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12.
李白妻妾考     
李白最初的结婚对象,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后裔许氏.与此并存的还有情妇刘氏.接下来移居东鲁,又纳"鲁一妇人".后来在长期滞留河南梁地时,又娶了三度任过宰相的宋楚客之后、名门宗氏之女.  相似文献   

13.
赫拉克利特现存断言残箴120多片。赫氏七片思想碎片四版本英译文的比较分析表明,赫的火本原说蕴含着三重含义,火是造就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火是表示万物转化的象征符号,火是主宰转化过程的决定力量;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赫氏火本原说中火的燃烧、转化方式及其力量来源存在不同看法,对古希腊原文中cosmos,metra,prester,keravnos,logos等词含义有不同理解,并导致对火本原说的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14.
李毅嘉 《东岳论丛》2005,26(2):136-141
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主义在历史上有双重使命 (破坏旧式的亚细亚社会和为新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的思想 ,在学术界颇受争议。赞赏者称之为“宏伟的历史感” ,批评者目之为“种族优越感”(客气的说法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国情 ,在中国学术界这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马克思指出 ,被侵略的中国在道德上是正义的一方 ,在文明程度 (生产方式 )上却是落后的和腐朽的 ;而动机极其卑劣的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在道义上处于下风和不义 ,但在文明程度上恰恰占据了上风 ,是先进的物质力量的代表。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的“理性的狡猾”这一概念的辩证结构 ,把上述二律背反极其高明地表述为一种具有全新智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工业 (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张是西方和东方冲突的根源 ,同时 ,又是人类最终解决这类冲突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 ,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才能够客观地、唯物主义地观察世界历史 ,也才能够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思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方形遗址坑,反映的应是异族征服所致国家祭祀系统毁灭事件,是蜀亡国的象征。根据遗址所见与商代祭祀的近似性质,判断三星堆应是古蜀国被商朝征灭时,商朝巫师为所灭蜀国诸神举行的大规模遣送神祇回归神界的仪式遗存。这些方形坑所见仪式的性质,是商朝人按照严格的宗教仪式规范进行的、以废毁蜀国"天地百神宗庙之祀"为目的的大规模灭绝行为,其意义乃是通过消灭其国家祭祀系统而灭蜀国。  相似文献   

16.
王红川 《阴山学刊》2003,16(3):49-54
内蒙古中西部特别是包头地区的葬礼习俗历史长久,内容繁杂,近百年以来,葬礼习俗一直沿传,经过了由繁到简、由盛到衰的过程。对葬礼习俗的全过程,如:穿衣、点下炕纸、破孝、报孝、入殓、搭灵棚、纸火、写告牌、叫夜、打墓坑、复三祭七、哭灵等的考证,警示人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及文明的视角待之。  相似文献   

17.
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增 《文史哲》2003,(6):97-101
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检索中国文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没有中秋一节。清人王谟说这不是宗懔缺记,也不是荆楚一带没有此节,而是唐代以前就没有这个节日。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士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8.
张学凯 《阴山学刊》2010,(5):103-108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中语文教师注重知识,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寻找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时,以外归因的思维方式为主;意识到自我反思对专业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专业交往局限于本校同学科教师;业余读写局限于语文教学资源,且被动因素居多;对网络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高中新课改有一定了解,渴望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又担心流于形式。这些调查结果将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法律论证的理论探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金钊 《东岳论丛》2005,26(1):85-92
在三权分立原则影响下,司法领域中出现了严格法制的观念,依法办事成了法制的基本准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形式主义的法制原则受到了挑战,作为证成法制的传统推理形式受到了质疑。一般认为,制定法规则或判例法规则很难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法官判案的标准是融各种法源与案件情景而建构的裁决规范。但裁判规范的建立也要经过各种法律方法的应用,通过论证(论辩),确立判案标准。论证作为一种传统的推理过程,现在已演变成法律论证,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它可以使法官走出根据法律感判决的困境。继依法判案原则之后又一次使法官的判断添加了理性的色彩。法律论证弘扬了法律规则的开放性,使传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法学研究的崭新的领域。因此,探讨法律论证兴起的背景、主要场景、目标以及如何进行论证与说服等理论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最先也最彻底地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并由此成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来的人心目中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选。从这一点上说,在近代中国“研究历史最有成绩”、“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堪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和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