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之“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清人刘宝楠正义曰:“‘修’与‘*?’同,谓以*?为挚,见其师也……《隋书·刘炫传》:‘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然啬于财,不行束*?者,未尝有所教诲。’”(《论语正义》卷八)其所“正义”之谬,早有另文正义之,今欲纠误者,刘氏引例《隋书》之失耳。今查《隋书》卷七十五《儒林列传·刘炫》,根本不见上引例文;料想刘氏断非杜撰之笔,然又其书所由何处误引?览其同书同卷之《刘焯》传下,方得如类载文:“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  相似文献   

3.
<正> “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说:太宰之问,“疑孔子多能于小艺”。又引包注释孔子所对:“吾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此后,注家学者沿袭不疑,均作如是读、如是解。更有甚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按:“疑孔子多能于小艺者,正以礼乐是艺之大,不得为鄙事。惟书、数、射、御,皆是小艺。”然而寻绎文义,笔者以为旧解未得真谛而附会曲说。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活法”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法”的概念是南宋吕本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吕氏所论,本针对诗歌创作而言,南宋的俞成发现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便把它引入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死法专祖踽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毙吾言者故为死法,生吾言者故为活法。”“活法”提出后,在宋、元、明、清文  相似文献   

5.
训诂笺识     
二句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伍员奔吴故事。故事说楚大夫费无极忌贤妒能,诬陷伍奢欲与太子建叛变,使楚平王拘捕伍奢之后,又设圈套置伍氏父子于死地:“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  相似文献   

6.
間题的提出六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人怀疑‘吾’与‘我’有区別。元代赵德在‘四書箋义”一書中写道:“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則曰吾,因人而言則曰我。‘吾有乎哉?’就己而言也;‘有鄙夫問于我。’因人之問而言也。”清代楊复吉在“梦闌琐笔”里,俞樾在“茶香室叢鈔”里,都同意赵德的見解。认为“吾”与“我”,“分別甚明”(楊复吉語),“其語似复而实非复”(俞樾語)。这种見解,由于缺乏有力的科学論据,故未曾流行,仅仅得到少数人的欣賞、附和而已。  相似文献   

7.
经义     
孔恶乡原孟距杨墨论天下不患有真小人而患有伪君子盖善恶之名出于天下之公理善恶之辨本乎天下之公心为善者君子为恶者小人此尽人而知之者也某为善吾好之某为恶吾恶之此尽人而能之者也其人而真小人耶天下之人必指而评之曰其人之所言者恶言也其人之所行者恶行也皆相举以为戒而去之若浼焉纵彼有同类之  相似文献   

8.
周处早年除三害故事,初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当出自幕客传闻,唐人且将此段文字写进《晋书·周处传》:“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胁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  相似文献   

9.
淮阴侯列传云:“(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己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韩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见中华书局1962年本)这段精采的文字把求才如渴的萧何与具有大将风才的韩信,写得唯妙唯肖,活灵活现.但标点明显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外篇·天地篇》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相似文献   

11.
东汉游侠     
范曄《后汉书》不传游侠,游侠遂绝迹乎?曰,未也,特渐衰,千百人中不一二耳。同书(四一)《第五种传》:“初种为卫相,以门下椽孙斌贤,善遇之。及当徙朔方,斌具闻(单)超谋,乃谓其友同县闾子直及高密甄子然曰:‘盖盗憎其主,从来旧矣。第五使君当投裔土,而单超外属为彼郡守,夫危者易仆,可为寒心!吾今方迫使君,庶免其难。若奉使君以还,将以付子。’于是斌将侠客晨夜追种,及之于太原,遂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种,斌自步从。一日一夜行四百余里,遂得脱归。种匿于闾、甄氏数年。徐州从事臧旻上书讼之曰:‘……伏见故兖州刺史第五种杰然自建,在乡曲无苞苴之嫌,  相似文献   

12.
<正> 宋钘,战国时宋国人,与尹文齐名,同游稷下,因并言黄老之意,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孟子》书中,宋钘写作宋牼,《庄子·逍遥游》、《韩非子》写作宋荣,《荀子》、《庄子·天下篇》写作家钘。宋钘的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我们只能根据《孟子》的记载推其大概。《告子下篇》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置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六年,……发兵西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当时,正值燕人畔齐(见《孟  相似文献   

13.
《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此段文字,由三个对仗工整的复句组成,本不应有何疑惑,然历来注家对“而弃规矩”中之“而”,均未有妥贴的训解,可谓一大缺憾。现今看到的注本,自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到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王力《古代汉语》,于“而”下均无一言。未释之原因,盖以为此“而”即一般连词也。于是,陈鼓应遂将“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作为一读,中间不再点断。若如此,则破坏了整体行文的对应。对此,前人不是没有怀疑,北大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此句云:“而弃规矩,‘而’即‘然’,是‘燃’的假借字(参用王引之,阮毓崧说);‘燃弃规矩’与上句‘毁绝钩绳’为对文。此句言把所有的圆规、方矩等工具都烧毁。”此说给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陈子昂冤死狱中的原因,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得很详细:“钟文林府君忧,……子昂性互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未已,数舆曳就吏,子昂数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力气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新旧《唐书》本传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岑仲勉先生曾提出疑问,认为子昂虽退居林下,犹是朝官,一个小小县令如何能加害于他,而一向刚果强毅的子昂又何至自馁若此。王运熙先生对此表示赞同,又举出沈亚之的一段话作为旁证:  相似文献   

15.
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周汝昌先生《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说:“按陆机本意,‘缘情’的情,显然是指感情,旧来所谓‘七情’。”他举出陆机《叹逝赋》、《思归赋》中的例子,证明“缘情”的情与“闲情”、“艳情”、“色情”等并无干涉。其说至当。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证明“缘情”一语是当时人常用之语,并非陆机独创。如潘岳《悼亡赋》:“吾闻丧礼之在妻,谓制重而哀轻。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意思是,曾听说为妻子服丧礼,服制虽重而哀情却并不深;如今有了亲身体验,方知其服制之所以重,乃是依据人情而制定的。按儒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于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人们对这一章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在对“文莫”的解释上。本文拟从“文莫”所在的具体语境来探讨其实际意义,并就《辞源》、《汉语大词典》中有关“文莫”的词条与释义提出商榷的建议。一、《论语》“文莫”歧义综述为便于比较起见,现列各家之说如下。邢是说(程树德说语集释/集解”引):“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言凡文告不胜于人也’心)朱党《论语集注》(下简称未注):“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  相似文献   

17.
“借”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392页说:“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并且举例:“‘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该书1981年修订本重复了上述文字。(420页)案:“假道于虞”见于《左传》僖公二年、五年等。《古代汉语》第一单元文选部分节选了僖公五年,题名《宫之奇谏假道》。然而据此断言“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则谬。《谷梁传》僖公二年通篇说“借道”而不说“假道”,即为明显的反例: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袁枚《黄生借书论》有一段标点是这样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日‘牯俟异日观’云尔。”笔者颇觉其中一处点断不可再错下去,须予以匡正,即将“必虑人逼取”后的逗号后移至。“而惴惴焉”下面,使之成为“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是因为:①“必虑人逼取”和“惴惴焉”乃摹“夫人”的一段层进心理。“虑”是其心理活动,引发出“惴惴焉”的心理状态;而“摩玩之不已”则…  相似文献   

19.
陈佳华、傅克东先生所著《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和人口初探》一文,以丰富的史料、严肃的态度,详细考察了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实清史学界对此方面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之主要成果.笔者读后,颇受启迪,获益匪浅,然尚有不明及异议之处,借此提出,以求教于陈、傅二先生与诸方家.一、“属三百人”问题《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载:1584年努尔哈赤率兵攻翁哥落城,被鹅儿古尼、老科射伤,“于是弃将得之之城而回.太祖疮愈,率兵复攻翁哥落城,克之.众将欲杀鹅儿古尼、老科,太祖曰‘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名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后或遇敌,彼岂不为我用命哉!此等之人,死于锋镝者尤当惜之,何忍因伤我而杀之也!’赐以牛录之爵(原注:属三百人),厚养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则将《武灵》原注纳入正文,改写成“乃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录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叙述此事时写道:“努尔哈齐力排众议说:‘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各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于是‘赐以牛禄之爵’,(《初探》注;《武录》卷1,页7下)‘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禄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大清历朝实录》影印本,卷1,页22上)清军入关前,民爵与实官的名称,基本上是一致的,直到1648  相似文献   

20.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